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2 11: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卷
考试范围:1-14课;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王刚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与《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保路运动 C.二次革命 D.五四运动
2.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的是(  )
A.李大钊 B.鲁迅 C.陈独秀 D.胡适
3.陈独秀倡导“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其他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共产党宣言》 B.《庶民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主要是因为(  )
A.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B.它在反帝反封建上比辛亥革命具有彻底性
C.它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
D.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7.“导致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是政治上觉醒的工商阶层和1919年已达二、三百万之众的劳动大军的迅速崛起。”下列关于标志着“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
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8.“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9.《全球通史》中写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0.《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  )
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
11.2018年5月4日,我市许多学校举行了“五四”青年节日的系列相关活动。回想中国近代历史,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五四精神,最突出的是(  )
A.国际主义精神 B.爱国主义精神 C.民主法制精神 D.科学创新精神
12.“(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材料指出了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是(  )
①范围更广
②影响更大
③参与人数更多
④持续时间更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这是五四运动时期散发的传单。据此推断,当时不可以断送的土地是指(  )
A.辽东半岛 B.台湾岛 C.香港岛 D.山东青岛
14.2018年6月9﹣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隆重举行。近代青岛曾经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右图卡片中的口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15.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共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是偶然的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D.在中共一大上就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6.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诞辰,学校决定播放一部影片。你能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部吗?(  )
A.《我的1919》 B.《开天辟地》 C.《血战台儿庄》 D.《开国大典》
17.1920年,第三国际的代表来华就组党一事与李(李大钊)、陈(陈独秀)进行会谈。后决定在上海建立由陈领导的党支部,在北京建立由李领导的党支部。“只要联合两个党支部,便可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统一起来。”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共产国际的帮助 D.先进人物个人的作用
18.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的是(  )
A.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C.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D.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19.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
D.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革命歌曲《东方红》唱到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下列能被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是(  )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评卷人
得 分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材料二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现(近)代化的探索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一探索经过现代化这一中国近代社会最宏观、内在而深刻的历史运动的整合,化为一股强大不可阻挡的物质力量,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材料一中的“道”和“器”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化探索在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怎样的条件?(5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
/
材料二 李大钊和《庶民的胜利》
/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产生于中国近代史上哪个历史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谁?《新青年》杂志的主要宣传内容有哪些?(8分)
(2)李大钊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什么新内容?(6分)
23.(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一战后,战胜国英、美、法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规定:德国在山东所有特权包括所有在青岛至济南铁路之权利一并转让给日本。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三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一一《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根据材料三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分)
(3)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精神感染?(4分)
(4)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2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20日,嘉兴发布《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课题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科联、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联合攻关,自2010年11月启动,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2013年1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被列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
/
材料二 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
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
……
十三、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上述条件尚不具备,应组织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应需要。有关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详细规章另订。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谁在何时何地建立的?(4分)
(2)材料二中的内容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通过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党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8分)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4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解析】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陈独秀的文章,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书。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解析】据“陈独秀倡导‘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其他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实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故选D。 
4.【解析】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故选C。 
5.【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6.【解析】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北洋军阀政府却对此进行镇压。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领导学生斗争,全国各地学生也纷纷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D。 
7.【解析】“导致新的民族主义兴起的,是政治上觉醒的工商阶层和1919年已达二、三百万之众的劳动大军的迅速崛起。”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形成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新民主义革命兴起的史实。因此C说法正确。故选C。 
8.
【解析】依据题干“为血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的描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故选A。 
9.【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不顾中国人们的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D。
10.【解析】《申报》称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日本媒体将五四运动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是因为五四运动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阻碍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张,损害了日本的利益。因此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故选C。 
11.【解析】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可与爱国主义联系。故选B。 
12.【解析】据材料““(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有,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 影响更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资讯传播角度看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是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从教育状况角度看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是,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众观念的角度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是,民主观念渐人人心,民众关注国事。故选B。 
13.【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是出现于五四运动中的口号。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故选D。
14.【解析】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归还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激起五四运动,学生首先提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15.【解析】题干材料中明确说明了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赞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A。 
16.【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所以答案是B项。
故选:B。
17.【解析】“1920年,第三国际的代表来华就组党一事与李(李大钊)、陈(陈独秀)进行会谈。后决定在上海建立由陈领导的党支部,在北京建立由李领导的党支部。”“只要联合两个党支部,便可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统一起来。”可知,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共产国际的帮助。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理论;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故选C。 
18.【解析】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立了以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是在中共二大上。故选B。
19.【解析】结合所学,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破坏,会议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可知,题干的会议指的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符合题意。故选A。
20.【解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题干中能被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是上海。故选A。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可知,材料一中事件是指向西方学习“器物”,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道”指社会制度;“器”指科学技术。
(2)据材料二“…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可知,材料二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材料一反映的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材料二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的无产阶级随之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维新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答案】(1)“道”指社会制度;“器”指科学技术。
(2)新文化运动;材料一(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中国的无产阶级随之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维新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2.【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产生于中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陈独秀,《新青年》杂志的主要宣传内容是民主、科学。1915年,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早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李大钊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
【答案】(1)①新文化运动时期。②陈独秀。③民主、科学。
(2)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②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23.【解析】(1)材料一描述的是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材料一中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材料二中的爱国学生发起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其结果是取得初步胜利。据“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当时北洋政府罢免曹妆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3)五四精神的感染体现在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精神。
(4)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案】(1)材料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材料二爱国学生发起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史实:北洋政府罢免曹妆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
(3)我受到五四精神即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精神感染。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解析】(1)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同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中的内容是在中共一大上通过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答案】(1)陈独秀于1920年夏在上海建立。
(2)中共一大。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