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情智魔力作文 第二单元 龙舞中国

文档属性

名称 全脑情智魔力作文 第二单元 龙舞中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0 18: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龙舞中国
【日有所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魔力目标】
段的结构
总+分+总
句型结构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时而…时而…时而…
【魔力话题】
同学们,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每缝春节或重大节日庆典,都要舞龙,有“舞火龙”“舞金龙”“舞稻草龙”“舞板凳龙”“舞醉龙”……你家乡有舞龙吗?你看过“舞龙”吗?或其他家乡民俗活动,请以“家乡的名俗活动”为话题,写篇作文。题目自拟。
【魔力话题】
大鼻子:同学们,说说你家乡有哪些名俗,请报上来。
灰太狼:我的家乡在草原,家乡的民俗是每年都要举行“叼羊大会”
喜羊羊:我的家乡在广东,中山的名俗是“舞醉龙”和“舞云龙”
嘟嘟猪:我的家乡在高老庄,家乡的民俗是“猪八戒背媳妇”。
大鼻子:我们今天的作文就是写“家乡的名俗活动”。
烂笔头:哈哈!我没有家乡,我不用写“作文啦!啦啦啦!”
大鼻子:啦什么啦!你的家乡在中国。还不快写!哈哈!
【魔力磁场】视频欣赏
中山醉龙:(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MjQ0MTU2.html
(2)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0MDQ4MjI4.html
舞龙表演: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XwRpcPiVgs/?FR=LIAN
【作文魔方】
魔方一:紧扣题目 想三选一
就是围绕题目的题眼,想三种作文开头,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开头。
法01
我的家乡,在广东中山,中山有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众镇的“喊水歌”;长洲的“舞醉龙”;古镇镇的“舞云龙”,我最爱看的是“舞云龙”表演。
法02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每逢过春节,许多地方都要舞龙,有吐火的“火龙”,有独特的“板凳龙”;有最原始的“草把龙”,我的家乡在中山,我最喜欢长洲的“舞醉龙”。
法03
有人喜欢香港的火龙表演;有人喜欢佛山的醒师表演;有人喜欢北方的“浪桥”表演,然而,我最喜欢的名俗表演是家乡的“舞板凳龙”。
魔方二:巧借概括描写,写表演活动的大场面。
观看大型名俗活动的场面有两大特点,一是热烈的气氛,二是人多,三是表演精彩,地方特色浓。
如:每逢过春节,家乡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各种颜色的节日气球,蓝空飘扬,家家户户贴春联,街道两旁的树上都是成串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道路两边摆满了缤纷的鲜花。元霄节这天,家乡要表演“舞云龙”,来观看的人真多,人山人海,“人民广场,早已站成了两条人龙”,好一派节日的气氛。
魔方三:重点突出,巧借句式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或“时而…时而…时而…”写出龙舞的动感变化。
随着鼓的节奏,只见,前面一个男子,舞动着火红的“大龙珠”在前面开路,后面紧跟着12个头扎红带,身穿黄色,红边,腿穿白裤的壮年男子,举着40来米的金龙跑了出来。精彩的云龙表演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金龙出洞”,接着是“浪里戏珠”,然后一个“腾云驾雾”,只见那龙,随着鼓点的变化,时儿直着,时儿抖着,时儿翻着,时儿盘着,时儿昂着,时儿俯冲,时而转着……云龙,一会儿“走之字”;一会儿变“双飞蝴蝶”;一会儿“跳龙脊”;一会儿“走龙云”; 一会儿“寻龙珠”; 一会儿“添龙拄”,时而走“梅花阵”,时儿变“双龙盘”……最后是“四拜门”,真是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变化无穷,看得我们赞口不绝,连声叫好,掌声阵阵。
魔方四:结尾点睛,真情赞美
写作文,不仅要把看到、听到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写出来。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如:好一个家乡的“云龙舞”!你舞出了青春!舞出了活力!舞出了动感!舞出了家乡人民的和美与幸福!我爱你—家乡的“云龙舞”!
魔方五:上网查资料(略)
由于家乡民俗我们有可能了解比较少,除可以向爸爸妈妈问、向老人调查外,还可以上网或图书上查资料,然后再写作文。
【魔力示范】
家乡的“云龙舞”
作者:韦倩倩中山古镇镇古四小学 538421 指导:肖颖
我的家乡,在广东中山,中山有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众镇的“喊水歌”;长洲的“舞醉龙”;古镇的“舞云龙”,我最爱看的是“舞云龙”表演。
“舞云龙”非常有名,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到过香港、澳门参加重大活动演出。
每逢过春节,家乡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各种颜色的节日气球,蓝空飘扬,家家户户贴春联,街道两旁的树上都是成串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道路两边摆满了缤纷的鲜花。元霄节这天,家乡要表演“舞云龙”,来观看的人真多,人山人海,“人民广场,早已站成了两条人龙,人多得水泄不通,好一派节日的气氛。
忽然“咚”的一声,吓了我一跳,那大红羊皮鼓“咚-咚-咚”敲了起来,那鼓点是那么有力,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么豪放,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急,一会儿缓,一会儿重,一会儿轻……重的如晴天奔雷,轻的如春雨点点,真是变化万千。
随着鼓的节奏,只见,前面一个男子,舞动着火红的“大龙珠”在前面开路,后面紧跟着12个头扎红带,身穿黄色,红边,腿穿白裤的壮年男子,举着40来米的金龙跑了出来。精彩的云龙表演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金龙出洞”,接着是“浪里戏珠”,然后一个“腾云驾雾”,只见那龙,随着鼓点的变化,时儿直着,时儿抖着,时儿翻着,时儿盘着,时儿昂着,时儿俯冲,时而转着……云龙,一会儿“走之字”;一会儿变“双飞蝴蝶”;
一会儿“跳龙脊”;一会儿“走龙云”; 一会儿“寻龙珠”; 一会儿“添龙拄”,时而走“梅花阵”,时儿变“双龙盘”……最后是“四拜门”,真是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变化无穷,看得我们赞口不绝,连声叫好,掌声阵阵。
好一个家乡的“云龙舞”!你舞出了青春!舞出了活力!舞出了动感!舞出了家乡人民的和美与幸福!我爱你—家乡的“云龙舞”!(700字)
【魔力总动员】
中山“醉龙舞”,我为你骄傲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每逢过春节,许多地方都要舞龙,有吐火的“火龙”,有独特的“板凳龙”;有最原始的“草把龙”,我的家乡在中山,我最喜欢长洲的“舞醉龙”。 中山“醉龙舞”,我为你骄傲!/
醉龙,是一种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长洲醉龙”在我们中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醉龙的独特与其他的龙不同,嘴龙只有“龙头”和“龙尾”,表演时还要边表演边喝大坛的酒,就像打“醉拳”一样,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似动非动,妙在最与不醉,韵味无穷。 中山长洲人民用一颗火热的心,把醉龙这一民俗流传至今。我身为家乡子孙,对长洲“醉龙”这一民俗最了解不过了,“醉龙”最早发源在我们中山县一带,后来流传到了澳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我们就会聚集到一起,吃“龙头饭”,看“醉龙”表演。
特别是今年的醉龙表演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条村的人聚在族人的祠堂里吃饭,一起看我们长洲大名鼎鼎的醉龙表演。我们的这支醉龙队叫“北堡”,队员全都是本村人,年龄最大的有六十多岁,小的才十几岁。随着“轰”一声巨响,表演开始了,我们又兴奋又紧张,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伯伯一只手拿起了一只沉甸甸的大龙头,另一只手拿起一碗白酒,喝了一大口,然后一边举起大龙头挥舞着,一边向空中喷出了含在嘴里的白酒,“哗”一声,就像下雨似的,透明的酒花从天而降,洒到了大家的身上,我们都赞叹这位伯伯舞醉龙的技术高超。不仅是这位伯伯一个人在表演,全队的老少也在一起耍龙头,喷白酒。他们舞起龙头都惟妙惟肖,我打心眼里敬佩他们。
//如今,中山醉龙,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表演,还到海外众多国家演出。家乡的“醉龙舞”,我为你骄傲!
舞龙,真精彩!
元宵之日,街上舞龙舞狮,热闹非凡。我和爸爸漫步在蒸湘北路,只见到处挂满了彩灯,五彩缤纷,耀人眼目。忽然一阵“冬冬”的锣鼓声传来,抬头一望,只见两条蛟龙从远处向街上奔腾而来。紧接着,周围的人潮水般地向“龙”拥来。好大的两条龙。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两条龙都有二十几米长,舞龙的叔叔都身强体壮。他们身穿黄色对 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鼓点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几声,街道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片刻工夫,两条龙一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龙头不时的左右摇摆,龙身如旋涡似地卷起来,又似那龙卷风,一圈又一圈,好不壮观。一个叔叔抛了颗龙珠, 只见锣鼓声一响,龙珠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落了下来, 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地移动,而那两条大黄龙为了夺取那颗龙珠,也又一会儿腾云驾雾在空中盘旋,一会儿又随着龙珠跌入谷底.这时,锣鼓的节奏由缓变快,由弱变强,似乎也预示这一段是最精彩的部分了。在节目的最后,这些叔叔双手抱拳,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舞龙真精彩!
好一个舞龙
好一个舞龙 ,舞出了中国人强健的体魄和富饶的土地。好一个舞龙,舞出了中国腾飞的今天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一个元宵节里,我看了一场令我只能用惊心动魄、感叹万千来形容的舞龙表演。在那花好月圆的日子里,那龙仿佛活了过来,瞪大了它如铜铃般大的眼睛,这怎不惊心动魄?在那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那些舞龙人展现的中国的强盛,这怎不感叹万千?
我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见十几个汉子举着一条长龙。那十几个汉子身着黄装,在腰间束着一根红带,头戴黄帽,眼神坚定 、自若,身材挺拔,我顿时愣住了,这些人仿佛才是我所见过的“大写的人”,我旁边的老者仿佛看出了我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说了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看那顶天立地的样子。”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忽然一阵敲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舞龙表演现在真正开始了。 /
只见舞龙人举着那金灿灿的长龙,行云流水般绕场转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脚步,之后便越来越快,越来越快,那条龙似乎活了过来,在半空中不断的翻转、跳跃、冲奔、扭动,之后直冲云霄。满场观众都不约而同的直望天空,似乎那条龙真的挣脱了,飞走了,接着爆出一阵如雨点,如雷鸣,最后融成一片声海的掌声。只望见,从人群中又走出一个汉子,手举“火球”,在黄龙面前“火球”抖动着 ,黄龙便直冲“火球'而去,扭动着尾巴,张开了嘴,似乎铁了心要将“火球”进肚中才罢休。这世界突然安静了,寂静了,只留下“火球”和黄龙彼此在不停的追逐。这时,“火球”突然停住了,黄龙也停住了,人们也也停住了,都只眼勾勾地盯住着双方。只见黄龙突然直奔过来,向“火球”方向冲去,那“火球”却不慌不忙的定住。不躲,不跑,不跳,没有任何动作的停在那。黄龙离“火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就在那黄龙即将碰到“火球"时,“火球”敏捷的一闪,躲过了黄龙的攻击,我这时听见人群中传来长嘘一声,原来不止我一人为“火球”担心啊。那条黄龙似乎并不甘心,于是 ,举“火球”的汉子将“火球”往天上一抛,而举龙的汉子也将龙头一抛,那龙好像要飞走了,紧接着后面十几个汉子举着龙朝“火球”快速奔去,举龙头的汉子把龙头一接,龙嘴里便有了那个正如燃烧的“火球”。人群似乎并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怔了怔,之后有如海潮般的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良久没有停息。
这时夜已深了,我却睡不着。我的心似乎还停留在那几小时前的那场舞龙表演中,这时,我推开了窗,看见一条金灿灿的龙从泛着鱼肚白的天空上飞去。
舞龙记
听妈妈说,老家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都会举行隆重的舞龙盛会,全村的男女老少,远近的亲戚朋友都会赶来看。我们家也不例外。//我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是夜幕降临了。舞龙还没有开始,但也准备就绪了。只见广场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一条用树枝和树叶扎成的巨龙蜿蜒地卧在地上。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龙真的很长,大概有200米左右。这时,人们争先恐后地把点燃的香插在龙身上。只一会儿工夫,香就插好了。一眼望去,整条龙火红的身子闪亮闪亮的,美丽极了!//龙终于被舞起来了。只见几十个强壮的小伙子使劲地把龙头高高举起来,随着“一、二、三,起!”他们手一举,一摆,龙就活了。龙的眼睛是用红灯做的,那红灯一明一暗,骨碌骨碌直转,好像是龙在顽皮地眨着眼睛。前头带路的四颗小龙珠也太可爱了,左摇右摆的,把龙逗得真快活。只见它一会儿向人们叩头,一会儿回首遥望;一会儿扭动着身体,一会儿盘曲打卷,好像是在空旷的广场上腾云驾雾一样。我们跟着龙走,围着龙转,简直是乐坏了……听妈妈说,村里以前的生活还不是很好,龙最多只有十几米长。后来,生活好起来了,龙也越做越长了,舞龙的活动也搞得越来越隆重。舞龙成了全村的盛事。
舞龙
最热闹的一天就是今天—正月初八了,因为今天是“舞龙文化艺术节”,人们都在赶着去北观石牌坊那看舞龙呢。我自然也迫不及待啦!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到了舞龙之处,准备观看舞龙。我向四周看了看,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呀。”大家都向龙来的那个方向翘首张望。我心里不禁暗暗感慨道:“都说舞龙文化艺术节是每年隆昌最热闹的时候,那还真是名副其实呀。”瞬间,人声鼎沸,大家都在高兴地欢呼:“龙来了!龙来了!”我也向人们所指的那个方向眺望。
首先是七辆威风凛凛的警车开过,接着是举着“舞龙文化艺术节”锦旗的队伍,最后便是激动人心的舞龙队伍啦! 第一个出场的是渔箭镇的龙,这也是我最心怡的一条龙。“渔箭龙”是所有的龙中最长的一条。它共有三色:黄色,黄的赛金,代表富贵;红色,红得如火,代表吉祥;看那橙色,不就是太阳的颜色么?这就昭示着中国美好的未来! 哟,人们怎么挤来挤去的呀?哦,原来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地摸龙呢,我也不甘示弱。我纵身一跃。啊哈,我不仅碰到了龙头还抓了一大把胡须呢!妈妈也不禁称赞道:“你真厉害!”正当我还沉醉在得意中时,突然听见周围的人都在喊:“快快来看啊!龙舞起来啦!”只见渔箭龙在龙珠的引导下一会儿向左奔腾,一会儿往右驰骋 ,一会儿又直冲云霄,一会儿又俯卧前进。啊!龙喷火啦!只见一团熊熊火焰在龙嘴里奔涌而出,这喷出的烈焰不正如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一样澎湃吗? 其它的龙也很漂亮,舞得也很精彩。
舞龙真有趣呀,不仅舞出了隆昌的骄傲,更舞出了中国的风采。
【魔力积累】
龙的成语:
笔走龙蛇 藏龙卧虎 车水马龙 雕龙画凤 二龙戏珠 放龙入海 伏虎降龙
飞龙在天 凤毛龙甲 凤舞龙飞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画龙点睛 活龙活现
虎穴龙潭 鱼龙混杂 龙马精神 叶公好龙 降龙伏虎 望子成龙 生龙活虎
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 龙吟虎啸 叶公好龙 老态龙钟 龙生九子
(2)好句好段
◎好一个“醉龙舞”!似动非动的木龙,似醉非醉的舞姿,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刚阳中不失飘逸,刚劲中挥洒豪情。
◎忽然“咚”的一声,吓了我一跳,那大红羊皮鼓“咚-咚-咚”敲了起来,那鼓点是那么有力,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么豪放,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急,一会儿缓,一会儿重,一会儿轻……重的如晴天奔雷,轻的如春雨点点,真是变化万千。
◎五条龙一会儿各自表演,一会儿盘绕在一起,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舞龙队员们还不时地躺在地上,挥舞着手中的彩龙,仿佛蛟龙出海。
说到舞龙,大家一定拍手叫好,可是你们知道舞龙的来历吗?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寻找一件稀世珍宝,派龙王寻遍海底,人间。龙王找不到珍宝,可在人间飞舞的样子却吸引了玉皇大帝,使得玉皇大帝不再追究珍宝的事,为了纪念龙王,人们开始“舞龙”。 ◎他们身穿黄色对 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几声,街道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片刻工夫,两条龙一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在爆竹声中为大家拜年祝福。
【魔力阅读】
(1)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2)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家乡的民俗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深州市吴家庄放路灯剪影
在深州民间能吃的灯盏被誉为“神灯”,老年间是正月十五晚上祭祀使用并食用,路灯则被称之为“鬼灯”,正月十六燃放。现在大多农村都把这两项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到正月十五一并完成。
2010年有幸参加了一次深州市东安庄乡吴家庄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放灯活动。那一天,全村人欢天喜地庆丰收,闹元宵,把年节的延续气氛推向高潮。晚饭后,万盏“路灯包”被兴高采烈的村民们争相点燃,霎时间烛火跳跃,长街如昼。放眼望去,灯火沿街蜿蜒,若星飞然,好不壮观。村里的老年秧歌队腰扎彩绸,随着一阵阵欢快锣鼓,边扭边唱,为放灯活动助兴。村民们相互祈福,互道平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放路灯,源于礼佛送鬼走百病,民间俗称“破路口”。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来放灯,祈盼神灵保佑,大路通顺,五谷丰登;在新的一年里有多大的灾,多大的难都能过得去。东安庄乡放路灯的活动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就全国来说,放路灯只有河北才有,在我省,只有深州市东安庄乡吴家庄村和相邻的柳家庄村才有。相比之下,吴家庄村的活动规模更大一些。
吴家庄村八十三岁的村民冯小条,可称得上是“人瑞”。她是这一民俗活动的积极组织者。一过正月初十,她就领着张秀英、徐云等人准备做路灯包的原料。村民们自发配合她的工作,有送钱的,有拿纸的,有送油底子的,木匠房则早早备好了锯末。到了十四下午,老人家叫来二十多个人包路灯包。人们围在一起,边包路灯包边说笑,就等着十五晚上闹一闹。
放灯用的路灯包做法非常简单,把锯末、香头、棉花籽,用花生油底子(俗称油跟子)调拌均匀,然后用一张方方正正的黄表纸包裹起来,拧两圈,捻出一个尖尖的灯头,就可以了。锯末以含油较高的松树末为佳。香头得用石碾子压碎,一般是买来成把的香,撅折,碾碎后过罗。棉花籽也需粉碎才能使用。这样做出来的路灯包易燃,持续时间长,还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放灯活动,祈福送鬼,村里每家都出人燃灯。人员都经过事先安排,各司其职。“路灯包”被两辆三轮车拉着,一辆由南向北,一辆由北向南,各自绕村半圈最后聚齐。参加放灯的男女老少,先是从车上取下路灯包,放在小盆里或者用塑料袋装着,分散给众人,点燃后依次沿公路两侧放置。
在前面引路的人一声高喊:“大伙快来点灯啊,谁点谁好,点了有福。”喊声未落,灯包就被迫不及待的村民点燃。引路的人又喊道:“快点儿,快点儿!接上,接上!看着柴禾,别往上放!”断后的人则负责看着路灯的燃烧情况,以免起火。若是两灯间距过大,还有人专门“补灯”。老太太们一边点灯,一边念叨:“放放灯好年景。出门在外的(亲人们),不磕不碰。俺家的汽车,出入平安。大路通顺免灾难,百病消除保康健!国兴旺,民富裕,人人都欢喜。”民间另有一传说,放灯是专为那些大庙不留,小庙不收的游荡鬼舍施的。说这些游荡鬼得了灯,就能即可脱生。所以老太太们在祈福的同时,不忘给那些鬼魂超度,愿他们早日脱生,免得祸害人。当然,更多的是祈求平安的意思:“推车的(鬼),挑担的(鬼),屈死的,冤死的,得了灯,好脱生。”
观灯赏景放路灯,放灯祈福好年景。不多时,团团灯火已把吴家庄村围在中间,再看时,灯火又跳跃着跑到村外去了。路灯全部点燃,大人孩子都很兴奋,一张张汗涔涔的脸挂着幸福的笑。明月高悬,红灯高挂,街道两旁灯火阑珊,人间唯深州有此风俗,深州唯吴家庄村有此美景。明代才子唐伯虎的一首诗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
村民们放灯过后仍然意犹未尽,虽各自回家,但心中又开始热切地盼望下一个好日子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