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22 15:38:48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了解?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认识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应用?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界
生活
可再生
土地
矿产
人类
类型 特征 例子
资源 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资源 生物资源、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 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 资源
不平衡
有限
利用
物质
养殖
质量

土地
土地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多样化
质量和数量

人类文明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 人类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 土地的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大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 .
农业文明 人类以种植和
为主 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 ,而是开始主动地研发和改造 .
工业文明 大规模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 ,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土地的
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 ,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重
不合理利用
再生能力
眼前利益
整体利益
保护
可持续
2.教材P84“图4-1-4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按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
解析: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人工能源(如汽油、焦炭等)因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但是,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自然资源有哪些共性特征?
分析材料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反映出的自然资源共性特征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答案:
反映出的自然资源共性特征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① 数量的有限性 节约、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② 分布的不平衡性 因地制宜
③ 资源间的联系性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④ 利用的发展性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解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
答案:C

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
影响因素 特点 举例
可再生资源 水热条件 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可再生资源 地质作用 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外生矿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开发要求 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
2.资源间的联系性
特征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例 热带雨林 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
荒漠地区 水分缺乏→阴雨天气少→光照时间长→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开发要求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
数量特征 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具体表现 不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
可再生资源可以不断更新或循环,但数量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
开发要求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
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具体表现 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转变了利用方式
开发要求 不要轻易开发利用那些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
【方法技巧】 图解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不同文明阶段,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关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矛盾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开发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C.人口的剧增和人类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  )
A.适度开发 B.利益兼顾
C.环境保护 D.公众参与
解析:(1)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与人类的“浅见”有关,存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3)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没有公众在开源节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答案:(1)A (2)C (3)D

1.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社会文明阶段 采猎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赖性 强 中 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土地质量 气候、水,土壤、生物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植被繁茂,动物繁多的地区,人类较多,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生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
社会文明阶段 采猎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土地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续表
举例 人类常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等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从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解析:铅锌矿、钾盐属于矿产资源,草场、滩涂属于土地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汽油、沼气不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不属于自然资源;雷电目前不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也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A
2.赤道地区水资源比副热带地区丰富,说明了自然资源
(  )
A.分布具有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数量是有限的
D.利用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解析:赤道地区气温高,大气蒸发强,对流运动强烈,因而降水丰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多地区降水较少,这既体现了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又体现了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均衡性。
答案:A
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也不得不承认,水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世界上许多地方为解决“水”的问题正各显神通。据此完成3~4题。
3.北京将在部分小区试点居民阶梯水价,当每户家庭每月用水量在基本定额内时,采用基准水价;一旦用水量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部分按另一阶梯的水价标准收费。实行阶梯价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收入 B.节约用水
C.增加农业用水 D.保护环境
4.新加坡采取“点废水成金”处理妙招,如淡化海水、新生水、国内集水区等措施,新加坡人对水资源的利用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拓展体现了(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解析:第3题,按照经济学原理,实行阶梯水价有利于推动居民合理用水、减少不必要的水浪费。第4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一些过去不能被利用的资源变得可以被利用。
答案:3.B 4.B
5.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解析:农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需要更多更肥沃的土地,对土地数量和质量要求提高。
答案:B
(1)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从________世纪开始渐渐减少。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_的急剧增长,以及________的不断增加造成的。
(2)世界可耕地面积不仅在减少,而且许多地区由于严重的________和________,还使耕地退化。
(3)世界耕地供需状况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界可耕地全部开垦完毕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年。
(5)由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渐渐减少。第(2)题,世界耕地面积的减少,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的原因,而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第(3)、(4)两题也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表述能力。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升华信息的能力,通过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和世界人口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结论。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标要求: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洪水和洪灾的关系
3、洪灾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4、防洪减灾的措施
5、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
2.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水、干旱、
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1.含义(概念)
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
滑坡、泥石流等
1、年初的南方的冻雨雪灾
2、5月份汶川大地震
5、7月份的云贵地区的泥石流灾害
6、岁末的寒潮、暴雪
3、胶济铁路列车相撞
4、藏独势力暴力事件
7、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
这些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
(2)危害
(1)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2)危害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
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
人畜伤亡
引起疫病的暴发
造成水、电、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
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条件
洪水的形成
对人类造成损害
三、洪灾的形成原因
洪水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强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流域的汇水速度
河道的排水速度
地面坡度
土壤含水率
植被覆盖率
河谷顺直程度
河谷通畅程度
纵向坡度
洪水对人类造成损害
(1)洪水发生在人类活动区域就会引发洪灾
(2)灾区人口越密集,致灾可能性越大
(3)经济越发达,损失可能越严重
四、洪灾的防治措施——监测、预报,采取防洪减灾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预报防御,减轻洪灾代来的损失



施 工


施 ,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防止洪水漫溢; ,加快泻洪速度; ,降低洪水水位。




施 加大灾害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 ;严格控制 ,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 ;建立统一的 ; 设置防洪保险,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项目 内容
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预报防御,减轻洪灾代来的损失



施 工


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降低洪水水位




施 加大灾害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 防灾意识;严格控制 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建立统一的 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 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设置防洪保险,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程度高(夏秋季节);
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围
湖造田),造成河道、湖泊淤积
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标
本兼治
五、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年初的南方的冻雨雪灾
2、5月份汶川大地震
3、7月份的云贵地区的泥石流灾害
4、岁末的寒潮、暴雪
干旱
亚马孙河严重的干旱
洪水流过防洪堤
洪水
台风麦莎登陆沿海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太阳辐射
地形
Ⅰ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Ⅱ 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Ⅲ 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1)地质时期
(经历多次
大冰期)
变冷

高山
平原
变暖
后退
交 替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寒冷
温暖
气候增暖
气候变冷
气温回升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1.4~5.8°C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生物量
多样性
生产率
脆弱性
施肥效应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膨胀
风暴潮
地面沉降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增加
干燥
增加
人类健康
低收入
新陈代谢
活动范围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3讲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现代间冰期
现在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3讲
程序答题·思维建模
第3讲
程序答题·思维建模
第3讲
程序答题·思维建模
第3讲
程序答题·思维建模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D 
A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第3讲
对点练习·随堂巩固
单元活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民生新闻】
2009年,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指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获利数亿美元。
美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依靠的是遥感技术。
【学习目标】 1.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结合实例初步掌握利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解译的方法。
1.什么是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的概念
简单地说,遥感就是利用一定的____________ ______在______或________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2)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地球上的物体在不停地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不同物体的 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3)遥感技术的技术环节
信息获取→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遥感应用
(4)遥感技术的特点
遥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特点
2.遥感技术的应用
3.学看遥感影像
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直接解译标志 色调色彩 水文要素为________ ________,如河流、 湖泊等;植物为
______ 人工建筑为 ____________ _____,如城市、 村庄、道路
边界轮廓 边界圆滑的多为自然地物 边界棱角明显往往是人工建筑、工程
形状 湖泊为______,道 路、河流多是_____ 城市为面状、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
原则:先易后难,明确时空,结合实际,综合分析
直接解译标志 图型 河流的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且弯曲多变 道路的宽度往往不发生变化而且相对比较顺直
间接解译标志 线状地物 与湖泊相连的线状地物为河流、河渠,与村庄相连的线状地物则多为道路
难以分辨的小村庄、小池塘 与河流相连的是小池塘,与道路相连的是小村庄
1.影响传感器的因素与分析
2.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析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3.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环境检测 土地利用不当;荒漠化、土地盐渍化
海洋生态:赤潮
海上冰山漂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海岸线变化
污染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石油污染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检测 气象灾害:旱情、水灾、台风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震
农业灾害:病虫害
其他灾害:森林火灾 有利于防灾减灾
4.遥感的工作过程
遥感的工作过程比较复杂,但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没有把遥感的过程想像成立体图,现图示如下,以助理解。
(1)遥感的工作环节如下:
(2)列表比较遥感技术的主要装置和作用。
特 点 作 用
传感器 是遥感的关键装置 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影像胶片或数据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地面接收站 信息处理、判读分析 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并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遥感影像 遥感信息应用的
主要依据 为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规划决策服务
(3)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是利用装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上面的光学和电子设备,接收地球上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形成影像,再将影像传回地面接收站,使用处理和识别设备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地物的信息。
5.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例如,长江流域大洪水。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小(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有些方面,遥感还是目前取得所需资料的唯一手段,特别是人员难以进入区域的调查,因此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6.遥感图片的判读
(1)不同地物的判读标志
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也称判读要素,是遥感影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图案和位置等。在标准假彩色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加以识别,并可据此建立判读标志。例如,城镇呈中心色调深暗、边缘略浅的灰蓝色和蓝灰色。
道路呈色调深暗、较为清晰的线状影像。清澈而较深的水体呈深蓝色或蓝黑色,较浅的水体多呈浅蓝色,含泥沙的水体颜色更浅,含沙量很高的水体则呈乳白色,有水生植物的水体多含红色斑点。植被多呈红色:处在生长期的植被呈粉红色,成熟期的呈鲜红色,阔叶林比针叶林色彩更鲜红,灌丛颜色较浅,水稻呈暗红色。
(2)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的解译
航空像片与卫星影像都可以通过目视判读来解译,方法是使用不同地物的判读标志,确定影像对应的地物。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农业用地、林地等的判读标志主要是影像的形状和色调特征,如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 色调特征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 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也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 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很规则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 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在假彩色合成的影像上,农业用地呈现红到深红的颜色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在假彩色合成的影像上,林地呈现红到深红的颜色
遥感技术原理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遥感直观示意图
(1)填写遥感技术装备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装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除灾害监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另外军事侦察、海上________、海洋渔业也广泛应用该技术。
[读图说明]A、卫星(或运载工具)B、传感器C、地面接收站

[读图分析]装载传感器 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

[轻巧识记]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 工程建设及规划 交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_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____(高、低)的。
(2)A图所示遥感类型与B图所示类型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图中,传感器接收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遥感的工作原理及其不同遥感类别的特点和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图中有飞机,说明是航空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高。B图中遥感平台在大气层以外,说明是航天遥感。一种物质所产生的自身辐射,或对外来辐射所产生的反射和透射都是唯一的,这也就形成了该物质的一种特别标志——波谱特征,对不同物质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就可以判读地物,这就是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判读的原理。
答案: (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机动性强,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
(3)地面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地面接收太阳辐射产生地面辐射及地面对太阳辐射产生反射 不同物体、不同环境,地物反射或产生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可以对其记录、识别
1.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是人们利用肉眼在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理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遥感的相关知识,遥感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其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答案: D
遥感技术的应用
读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2月下旬NOAA卫星对江苏省的植被状况进行遥感监测,制作植被分布遥感监测图,并对全省各市平均绿度值进行了统计,与前期相比,植被指数有所升高。本旬该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仍处于缓慢生长阶段,麦苗长势较好,淮河以南地区油菜处于第五真叶期。
材料二 宋燕兵是一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物探部的空中仪器操作员,据他介绍,航空物探就是把航空电磁仪等专门探测仪器安装在飞机上,从空中向地表不断发射信号、再接收返回信号,测量地球磁场、电磁场等物理场的变化,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矿藏分布,能在高寒地区、陡峭山区、原始森林和沼泽湖泊等人员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他形象地说航空物探就是给地球做CT。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体现了遥感技术在哪些方面的应用?
(2)由材料二可知飞机是系统中的________,电磁仪是系统中的________。
(3)两段材料显示出遥感技术的优点是什么?
[读材料得]材料一显示了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材料二显示了遥感在勘探矿产资源方面的应用。

[分析材料]遥感平台 传感器

[轻巧记忆]优点是:视域广阔、应用领域广、能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
(2011·深圳高一质检)时事链接·遥感在救灾中的应用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学中心的遥感飞机在玉树地震发生后,于2010年4月14日14点起飞奔赴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于当日15点30分获取了地震灾区第一批空间分辨率为40厘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中地震灾区可能发生了哪些次生地质灾害?
(2)运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地质灾害防御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取信息量大等。
(3)试说明在此次救灾中遥感可以起什么作用?
(4)遥感还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
解析: 地震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可以对灾害发生地快速监测,减少因天气等造成的观测影响,从而为减灾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条件。除救灾减灾外,遥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等领域。
答案: (1)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3)给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做出了贡献。
(4)资源普查 工程建设及规划 环境监测 灾害监测
2.读GPS卫星定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由空间昨星座、________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三部分组成。它具有对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____________的功能。
(2)地面监控系统包括5个________站、1个________站和3个________站,主要担负着对卫星及其各种设备监测与调控的任务。
(3)用户系统用于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GPS接收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户设备,能够捕获到GPS卫星的信号,实时计算出________、速度以及________。
(4)目前中国正积极参与________合作开发研制的“伽利略”计划,该系统空间星座由________颗卫星组成。
解析: 本题考查了GPS的用途、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我们可采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解答。
答案: (1)地面监控 三维导航与定位
(2)监控 主控 注入
(3)接收机硬件 GPS数据处理软件 三维坐标 时间
(4)欧洲联盟 30
一、选择题
(2011·杭州高一质检)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  )
A.监测范围广  B.时效快,精度高
C.连续性强 D.准确定位
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
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解析: 第1题,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照进去”反映了航天遥感监测范围广的特点。第2题,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与探测范围关系较小,但探测的范围越大,分辨率一般会越低。
答案: 1.A 2.C
读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图,完成3~4题。
3.反射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A.新雪、耕地 B.海洋、耕地
C.新雪、海洋 D.沙土、草地
4.夏季,其他条件基本一致时,海洋比陆地温度低,林地比裸地温度低,这说明(  )
A.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B.海洋比陆地反射率高
C.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多,温度高
D.林地比裸地反射率高
解析: 直接由图知,反射率最高的是新雪,反射率达84%~95%;反射率最低的是海洋,只有7%左右,赤道处更低,为2%。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洋温度低,这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说明反射率不是决定温度高低的唯一因素。
答案: 3.C 4.A
二、综合题
5.下图是由北京市城市及近郊的假彩色卫星影像判读而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原卫星影像上,判读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直接解译标志,A为________,B的色调为________,C、D、E、F中________为道路,________为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城市为________状,道路、河流为________状,湖泊为________色。
(3)判断D为河流的间接解译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冬季和夏季卫星影像图上的A处,可能会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答案: (1)色调 弯曲变化 宽度变化 湖泊 灰白或浅蓝 C、F D、E
(2)面 线 深蓝或蓝黑
(3)连接河流和湖泊
(4)色调、范围等都会有所不同,因为A处为一湖泊,季节不同,水量、水深都有差异,导致湖泊的大小和颜色都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