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章 测 评
1.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
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
C.甲向上、乙向下、丙向下
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
思路解析:甲中乘客看到楼向下运动说明甲向上,乙看甲向下运动说明乙向上运动且速度大于甲,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说明丙相对甲、乙向下运动,丙可能有两种运动情况:静止、向下运动,若向上运动则速度小于甲、乙.故BD正确.
答案:BD
2.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
A.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时35分从天津发车
B.某人用15 s跑完100 m
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时开播
D.某场足球赛开赛15 min后甲队攻入一球
思路解析:A、C、D都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因此这些数据都是时刻.而B选项中的15 s是与跑完100 m这一过程相对应,是时间.
答案:B
3.甲、乙两小分队进行代号为“猎狐”的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荧屏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2-1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捕“狐”于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1
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
B.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
C.图象表示的是速度(v)—时间(t)图象
D.图象表示的是位移(x)—时间(t)图象
思路解析:本题图象表示的是小分队的运动轨迹,正确选项为A、B.
答案:AB
4.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为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思路解析: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必然联系,A错.位移是矢量,其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故B错.本题选C、D.
答案:CD
5.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 )
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
思路解析:本题解题关键:①弄清地球上的晨昏线;②理解飞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称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称为向西.图上标明了地球的自转方向.ObO′为晨线,OdO′为昏线(右半球上为白天,左半球上为夜晚).若在纬度较高的b点,飞机向东(如图上向左),旅客看到的太阳仍是从东方升起,设飞机飞行速度为v1,地球在该点的自转线速度为v2,在b点,飞机向西飞行时,若v1>v2,飞机处于地球上黑夜区域;若v1<v2,旅客看到的太阳仍从东边升起.
在同纬度的d点(在昏线上),飞机向东(如图上向左)飞行,飞机处于地球上黑夜区域,游客看不到太阳;飞机向西(如图上向左)飞行,若v1>v2,旅客可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若v1<v2,飞机在黑夜区域,因此,飞机必须在傍晚向西飞行,并且速度要足够大时才能看到“日头从西边出”的奇景.正确选项只有C.
6.某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直线运动,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3 m/s,通过整个位移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4 m/s,则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v2为( )
A.0.6 m/s B.5.4 m/s
C.2 m/s D.4 m/s
思路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可得: =,代入数据解得v2=2 m/s,故选C.
答案:C
7.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列车启动时的速度为零,而加速度不为零
B.匀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由于其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很大
C.加速度逐渐减小时,物体一定在做匀减速运动
D.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一定在做加速运动
思路解析:列车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不为零,故A正确.速度很大时,加速度可以很小,故B错.加速度减小,但方向如果与速度方向相同,仍做加速运动,C错,D正确.所以本题选A、D.
答案:AD
8.如果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则可能是物体的( )
A.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变 B.速度方向变化、大小不变
C.速度方向、大小都变化 D.速度方向不变、大小变化
思路解析: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可能是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或者是速度的方向变化,亦可能是大小、方向同时变化,故选项B、C、D正确.
答案:BCD
9.(2006广东高考,2)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2-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2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 m
思路解析:由图像可得物体a的加速度a1= m/s2=1.5 m/s2;物体b的加速度a2= m/s2=2 m/s2,所以A选项错误;t1=20 s时,sa= (10+40)×20 m=500 m,sb=0 m,a、b相距500 m;t2=60 s时,sa′=sa+40×40 m=2 100 m,sb′=a2t2=×2×402 m=1 600 m,a、b相距500 m,a在b的前方,所以B错C对;t3=40 s时,sa″=sa+40×20 m=1 300 m
sb″=×40×20 m=400 m,a、b相距900 m,所以D错误.
答案:C
10.某人以平均速率v1从山脚爬上山顶,又以平均速率v2从山顶按原路返回山脚起点,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 B.,
C.0, D.0,
思路解析: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由于返回起点,位移为零,所以平均速度是零;上山、下山的路程相等,设为l,则全程平均速率v=.
答案:D
11.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图象如图2-3所示,则( )
A.在B时刻火箭到达最大高度 B.在C时刻火箭落回地面
C.在BC时间内火箭加速度最大 D.在AB时间内火箭加速度最大
图2-3
思路解析:由图象分析可知,物体的速度方向一直不变,故C时刻达到最大高度,A、B项错误.火箭在BC段速度变化最快,加速度最大,故D项错误.
答案:C
12.如图2-4所示分别为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则甲物体速率v1=__________ m/s,乙物体速率v2=__________ m/s,t=15 s时,甲、乙两物体同时运动了15 s,则此刻两物体相距__________ m.
图2-4
思路解析:s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由图知
v1= =30 m/s,v2==20 m/s
两物体相距s甲-s乙=150 m.
答案:30 20 150
13.如图2-5所示是一物体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做的是__________运动,0时刻的速度是__________,1 s末的速度是__________,速度达到5 m/s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_,物体的加速度是__________,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__________.
图2-5
答案:匀减速直线 15 m/s 10 m/s 2 s 5 m/s2 相反
14.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1.5 m/s沿光滑斜面上滑,2 s末仍然沿斜面向上运动,速度大小v1=1 m/s,则物体的加速度a1=__________ m/s2;如果增大斜面的倾角,保持物体的初速度不变,2 s末物体沿斜面下滑,速度大小v2=1 m/s,则物体的加速度a2=__________ m/s2.
思路解析:取物体的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第一种情况下,物体的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大小为v1=1 m/s,所以加速度a1==m/s2=-0.25 m/s2.
在第二种情况下,物体的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v2=1 m/s,所以加速度a2==m/s2=-1.25 m/s2.
答案:-0.25 -1.25
15.一列长50 m的队伍,其前进速度是2.5 m/s,经过一座全长100 m的桥,在队伍的第一个人踏上桥到队尾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时,总共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质点的概念.
解:队伍过桥的始末位置如图:
则队伍过桥实际通过的路程为x=(100+50) m=150 m,由公式x=v·t,得t===60 s.
答案:60 s
16.一位同学在火车上根据车轮通过两段钢轨交接处时发出的响声来估测火车的速度,他从车轮的某一次响声开始计时,并同时数“1”,当他数到“21”时,停止计时,表上的时间显示为15 s,已知每根钢轨长度为12.5 m.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算出火车的速度吗?
思路解析:这种方法可以估算火车的平均速度,关键是在15 s内火车位移多大.
从第一次响声开始计时,第二次响声表明通过了一根钢轨,如此类推,第21次响声通过了20根钢轨,所以x=20×12.5 m=250 m,v== m/s=16.7 m/s.
答案:能 16.7 m/s
17.如图2-6所示,一质点沿半径为r=20 cm的圆周自A点出发,逆时针运动2 s,运动3/4圆周到达B点.求:
图2-6
(1)质点的位移和路程;
(2)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
思路解析:(1)位移为:x=r=28.3 cm,方向由A指向B
路程为:s=×2πr=94.2 cm.
(2)平均速度为:==14.2 cm/s
平均速率为:==47.1 cm/s.
答案:(1)28.3 cm 94.2 cm (2)14.2 cm/s 47.1 cm/s
18.(2006全国高考理综Ⅰ,23)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 km 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 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思路解析:如图,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d=vt1 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O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2 ②
已知t2-t1=Δt 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
h= ④
代入数值得h=2.0×103 m. ⑤
答案:h=2.0×103 m
19.一汽车离开高速公路收费站沿高速公路向东前进,第1 s前进5 m,第2 s前进10 m,以后每秒都前进30 m.试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描述汽车在几个时刻的位置.
思路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坐标系的概念,答案不唯一.
答案:以收费站为坐标原点,以正东为正方向,描述1 s末、2 s末、5 s末分别是:x1=5 m,x2=15 m,x3=105 m
20.登山运动,张捷用1 h 40 min由宿营地x点爬到山顶y点,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 400 m,相对于x升高了1 200 m,如图2-7.
图2-7
(1)由x点到y点总的位移是多少?
(2)爬山的平均速率多大?
(3)计算他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4)他的朋友李子俊从z点爬山,比张捷晚20 min开始,平均速率为0.5 m/s,还比张捷早20 min到达山顶,问李子俊由z点爬到y点共通过了多少路程?
思路解析:本题是本章知识的综合,又是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
(1)由x到y的位移x==2 000 m
(2)===0.4 m/s
(3)===0.33 m/s
(4)s′=v率′·t′=0.5×3 600 m=1 800 m.
答案:(1)2 000 m (2)0.4 m/s (3)0.33 m/s (4)1 800 m
自我盘点
我认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学习本章后,我记住并能应用的知识是:
我将这样来弥补自己在本章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