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扩展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扩展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2 18:12: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扩展 练习题
1.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艰难
B.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的国情
2.法国1875年宪法对于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人们可以指出它的缺陷,谴责它的弊端,但无法否认它的进步意义。法国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A.确立共和主义道路
B.强调总统不得连任
C.铲除封建保守势力
D.赋予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3.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佘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4.人类学家们认为,历史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法则的是(  )
A.英国工业革命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D.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6.下图是某历史老师在上讲解《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时制作的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是

A.该国是权力制约平衡的典范
B.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共和制
C.该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度
D.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宪法与其内容相似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1《邦联条例》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8.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其《现代世界史》中认为,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下列属于德意志“民主成分”的是(  )
A.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B.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C.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D.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9.1871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
办法”。这说明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
A.是保皇派对资产阶级的妥协B.遵从了卢梭的民主思想
C.受益于政治现实和妥协精神D.受巴黎公社的影响巨大
10.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材料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
A.具有传统与近代混合性特点
B.君主是国家象征,权力削弱
C.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议员普选充分体现议会至上
11.1870年法国保皇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保皇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保皇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12.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13.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
A.农民成为法国共和派争取的对象
B.法国的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C.农民已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D.法国共和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14.1835年,托克维尔指出:“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托克维尔意在说明
A.政党是政体纷争的关键
B.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C.美国共和制根基的深厚
D.法国共和与君主政体的并存
15.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过程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普法之战,法国失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关国工业进展更快。
——摘编自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
——刘祖熙《改革和革——俄国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条件,并概括改革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德国与俄国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试卷答案
1.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几十年的斗争,1875年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确立共和制的宪法。因此材料信息从根本上反映出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故答案为A项。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共和制符合法国国情,排除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制政体,故A项正确;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故B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并未铲除封建保守势力,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D
步入近代仍然实行长子继承制,这样就会造成政治上的保守,是德国保留封建残余的一个具体表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事快速发展是由德国军国主义思想而导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现象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操纵德国联邦议会等均无关联,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4.D
5.C
6.D
由材料可以看出,是德国《德意志联邦宪法》,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选D;权力制约是美国政治特点,排除A;德意志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是英国的政治的特点,排除C。
7.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反映出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责任内阁制。《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共和制、总统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C。
8.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反映出皇帝对官吏任免权,不能体现出官吏与皇权之间的制衡,不是民主的表现,故A项错误;议会具有立法权,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表明行政大权与立法权归于皇帝一人,不是民主的表现,故B项错误;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反映出议会立法权是民意的体现,符合民主的含义,故C项正确;联邦议会代表由君主任命,无法体现出议会对皇权监督制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9.C
依据题干中“法国国民议会获得了制定宪法的权力,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可得出法国政体最终确立得益于妥协,这只是材料中表达的一个方面,故A项排除;卢梭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是主权在民,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依据材料中“但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结果‘1875年宪法’获得通过”“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可得出法国政体的最终确立得益于政治现实与妥协精神,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而法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D项排除。
【点晴】紧扣史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分为两部分信息,一是妥协,一是受政治影响,答案必须概括两方面,否则都片面的,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答案的全面。
10.A
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宪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选A;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C;D项说法有误,排除。
11.A
法王亨利企图恢复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这是一种王权复辟的象征。为了防止复辟,君主派转而反对亨利。由此可见,法国君主派拥护的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选A;BC只是亨利国王的意愿,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法国政治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由此得出正确的答案。
12.B
步入近代仍然实行长子继承制,这样就会造成政治上的保守,是德国保留封建残余的一个具体表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事快速发展是由德国军国主义思想而导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现象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操纵德国联邦议会等均无关联,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13.D
题目中的信息“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农民开始抛弃对......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体现了法国的农民阶级对帝制的不满,这表明法国的共和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选D。AC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开始抛弃……,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法国代议制确立的艰难过程。材料中的“1835年即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如果今天有一个政党试图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那它的处境要比现在就想在法国建立共和国的政党还要困难”,反映一个政党要在美国建立君主政体,因其缺乏法律依据而极端困难;“法国的王权并没有在建立之前为自己拟定一套立法制度,所以目前只能有一个被共和制度包围的君主政体”,体现了法国王权缺乏立法基础,因而其君主政体只能借助共和制度的立法原则。综上所述,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立法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保障,故选B。材料突出了立法制度的重要性,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5.D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法国政体确立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共和制、君主制以及帝国等形式,可谓是材料中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故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只有君主立宪制这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体;C选项只有民主共和制这一资本主义性质的政体。
16.(1)条件:政治:德意志统一;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启蒙思想的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政府重视。
成就: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科学发展创新了许多新形式
(2)共同点:重视实业教育;军国主义思想(重视军事或尚武)。
影响:积极:有利于培养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局限: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
条件:根据“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德意志统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启蒙思想的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总结回答。
成就:根据“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得出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根据“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得出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根据“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得出科学发展创新了许多新形式
(2)共同点:根据“专业科技刊物”“开办各类实科学校”得出重视实业教育;根据“(德国)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俄国)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得出军国主义思想(重视军事或尚武)。
影响:应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可从培养人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局限:根据“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得出助长了军国主义思想。
17.(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点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常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国的共和政体
(一)背景:
1、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2、法国大革命和政权更迭,政局动荡,共和和帝制反复较量。
(波旁王朝——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
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会议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内容
①总统——行政权
地位: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产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权力: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议会——立法权
组成:参议院(间接选出)任期9年;众议院(普选选出)任期4年。
权利: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③修正:
国歌、国庆日;
共和国形式不可动摇;
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可当选总统。(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道路)
2、特点:
①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②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力受议会限制;
影响:
确立了共和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基。
为法国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
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背景:
经济: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政治前提: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原因: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邦国林立,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俾斯麦
方式:实行“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
标志: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二)确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1、内容:
皇帝: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的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
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拥有绝对权力,为内阁首脑。
议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联邦议会为帝国最高权力机构,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均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帝国议会为立法机构,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2、特点:
①带有浓厚专制色彩;
②行政权、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
(三)评价:
积极:
①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德国终于迈入资本主义门槛。
②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③对欧亚一些国家的宪法有很大影响(日本)
局限: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