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
苗苗(1989—— ):全国十佳小记者。原名张苒,笔名张苗。著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又发表了《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
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掌握开头四要素
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地点
1999年8月21日――――→时间
季羡林,苗苗―――――→人物 (小苗与大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事件
认读词语
《彭公案》《济公传》《水浒传》《施公案》
三侠五义 滚瓜烂熟 能文能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古文观止 绿林好汉
闲书 起码 鼓励 一百单八将
想一想
苗苗和季老先生交流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
1、 阅读(看闲书)
2、 偏科
3、 学外语
4、 积累古诗文
《三国演义》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水浒传》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一百单八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没落,暗示了封建王朝必将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西游记》以民间传说故事、话本及杂剧为基础创作而成。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
中国四大名著
《彭公案》写古代清官彭朋查办不同事务的断案故事,广为留传而千古不衰。
《施公案 》以施仕纶为中心人物的公案题材情节,宣扬“惩恶扬善”思想 。
《济公传》主要讲述了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
《三侠五义 》是由清朝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 ,全书120回。
中国侠义公案小说
对于读书中的这些问题,季老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1、要把文章写好,就要多看书。
2、 21世纪的青年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
3、学外语趁早。
4、古诗文很重要,多积累。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的?
1.
(1)“我是主张看闲书的”,“我看的闲书可多了”
(2)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2.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的?
3.
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4.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的?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从这次的访谈中,你感受到季老先生是一个怎么的人?苗苗又是怎样一个学生?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季老充满敬意。
想一想
学习了课文后,你对标题中的“小苗”和“大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吗?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他们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才能使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成长为参天大树。
平易近人
关爱少年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话题四:背诵古诗文——
话题三:请教学外语——
话题一:讨论看闲书——
话题二:谈学习偏科——
多读课外书
提倡三贯通
鼓励早学习
加大积累量
积累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
宝库的大门。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
的源泉。
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
远很远。 ……
“闲书”不闲
lǜ 绿叶 dān 单位
绿 单 chán 单于
lù 绿林好汉 shàn 姓单
jiāng 将军 zhuàn 传记
将 jiàng 将领 传
qiāng 将进酒 chuán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