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愤青洪秀全与屌丝逆袭的故事
姓名:洪秀全 原名:仁坤
小名:火秀 族系:客家人
籍贯:广东花县 学历:童生
职业:天王 生卒:(1814-1864)
家世:农民家庭
大事记:
1814-1843,七岁进入私塾,十五年考试,四次落榜,终为童生。
1843-1851,创立“拜上帝教”,传播教义,发动民众。
1851-1864,建立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直至灭亡。
课堂导入
洪秀全
手持三尺定山河,
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扫地网,
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西南北敦皇极,
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
太平一平乐如何。
拜上帝教特点:混杂着基督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宗教组织。
课堂导入
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
一、世间不太平
——寻背景
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你能从材料中看出当时人民反抗的原因吗?
内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三::1846—1851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其中1849年,长江六省大水灾为百年所未见,估计直接受灾的当有三千万人,尤为严重。
你能从材料中看出当时人民反抗的原因吗?
诱因: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理论指导: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外国侵略
2)直接原因: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自然灾害
激化
激化
4)理论指导:洪秀全创拜上帝教
3)根本原因:
1)外部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阶级矛盾
金田
永安
天京
长沙
武昌
南昌
九江
天津
1、为太平而战(1851--1856年)
兴起:金田首义(1851)
初建政权:永安建制(1852)
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1853)
军事全盛(1856):北伐、西征
——看过程
二、创太平世界
称号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人名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2、天国悲剧
一)天京事变
2)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洪杨矛盾(直接原因)
1)概况:
逼
杀
责
疑
走
杨
韦
石
杀
洪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二)天京陷落(1864年)
性质: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太平的构想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2)后期:《资政新篇》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1、目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2、主要内容:
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
建立一个 “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太平天国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吗?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规定均分土地但每家每户单独进行生产,所有收成留足口粮后,其余归国库。婚丧嫁娶都由国库出资。
(1)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甲:听说天王要按人口给咱们平分土地?
乙:噢,太好了!咱终于有地可种了!再不用被地主欺负了!
丙:看来这天王真是不错,以后咱就跟着天王打仗,打倒地主,打倒狗皇帝!这样咱就能分到更多地了!
1853年冬,天京街头,甲乙丙三个平民在闲聊……
甲:哎,你们俩不要高兴地太早,我听说天王只是给我们留点口粮,剩下的要全部交给国库,再由他天王分配。
(1)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缺乏实行的条件
乙: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凭啥交上去?!那谁还会卖力干活?
丙:就是,咱也打不出太多粮食啊,哪还有余粮交国库?再说了,指不定哪天清军就杀回来了,还不得把地给收回去?
3、评价
(3)固守小农经济,落后于时代潮流
(2)缺乏安定的环境
空想性
落后性
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性质:
革命性
作用: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2>《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当时能实现么?说说你的理由。
2)《资政新篇》(1859年)
2、内容:《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全面的改革:
(1)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2)超越中国当时的国情,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1>你认为《资政新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改革方案?
(1)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2)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1、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政治上:实行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社会上:开设新式学堂,兴办医院,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
外交上: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等。
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资政新篇》
1、这里反映的经济思想与《天朝田亩制度》有何不同?
2、二者相比哪一个更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3、虽如此,其有没有促进太平天国运动乃至中国的发展?原因何在?
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名师P45)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
强盛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
衰弱期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绝对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广泛
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革命发展
农民反应不积极
有极大的空想性、落后性
有资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求真理和迫切救国救民愿望
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
消灭
私有制
发展
私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用
特点
相同
材料一 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材料二 洋枪队是清政府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为镇压太平天国组成的武装。1860年(咸丰十年)在上海组成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战略上的失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失败教训: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①主观:
②客观:
1
三、太平的反思
1853年,太平天国刚刚定都天京不久,杨秀清在答复有关不平等条约时就认为,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不能有“主从之分”,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1862年有个外国侵略者来到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2
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课堂小结
难以盖棺定论——教科书里识天国
台湾:愚妄残暴、措施荒谬,其政治制度极端专制,形成历史罕见的恐怕统治。 ——台湾现行历史教科书
海外:太平军叛乱在许多方面是中国前近代史与近代史的转折期。 ——费正清1985年《剑桥中国晚清史》
清末: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从宣扬“皇清武功”出发,一致将太平天国运动定性为“作乱”、“匪乱”等,叙述思路是清政府如何镇压及最终消灭太平天国运动。
——陈庆《中国历史教科书》1909年
民国:“计太平天国与清朝抗争先后凡十五年,军队所过十六省,为有清中叶以来最大的变乱。”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1940年
海外:太平天国之后,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徐中约2001年《中国近代史》
50年代:毛竹笋,两头黄,农民领袖李忠王。地主见了他象见阎王,农民见了他赛过亲娘。农民领袖李秀成,是我伲农民大恩人,杀了土豪和恶霸,领导我伲把田分。
——1950年代课本中的太平天国民谣
80、9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老人教版
60、70年代:李秀成被毛泽东钦定成“晚节不忠”,是个“叛徒”,于是历史教科书出现了神化洪秀全、鬼化李秀成的内容。 ——秦晖《太平天国》
2001年前后: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现行岳麓版
综合上述历史教科书,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教科书里识天国
教科书是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产物。从教科书的发展变化审视太平天国,我们很难强求有一个盖棺论定式的评价。由于评价者对历史本身了解的程度、所持的立场、依据的史观、观察问题的视角、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尽相同,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也会存在多元化。
所以,在认识历史时,我们不应将历史的评价固定化、模式化,更不应将历史评价虚无化,认定历史是个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或者矮化,或者拔高,而要依据客观史料,还原到历史现场,尊重当时的历史条件,多角度、宽视野地解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