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中图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3 07: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课】教师:很久以来,中外的思想家们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材料:
投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外户而不闭(泛指大门),是谓大同。”
这是中国古人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天下一家、亲善和谐的大同世界。
教师:历史车轮发展到近代以后,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思考变得更加强烈了。因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在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童工在坑道做工的图片。
教师:在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童工,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他们的年龄也许比在坐的你们的年龄还要小。
投影:(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 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一看到不幸的丝织业工人,我心理就觉得难过。他们结婚成家靠的是工资,意料不到每5~6年就失业一次,于是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用这种体面的方法行乞。
——司汤达《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
教师:面对这种现象,狄更斯在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请思考:划横线部分的含义?请学生回答
教师:我把他概括一下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而“不公平”“不和谐”。的确如此,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但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政治权利极其有限,处境异常悲惨。我们绝对不能用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去想象当年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活。而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共产党宣言》思考:“幽灵”代指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如同一把利剑横空出世,剑指欧洲大陆,引发了欧洲大陆的剧烈震荡。那么这把利剑的铸剑大师是谁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铸剑的过程,是需要材料的,放在历史中考察,那就是需要条件的。
铸剑——历史条件
教师:通过刚才对材料的解读,试归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一)、现实的残酷: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经济基础
设问:面对残酷的现实,当时人们又是如何抉择的?
教师:首先是进行理想社会模式的探索。大家在课本上找一找,有哪些代表人物?理想的社会模式又是什么?
(二)理想的探寻——空想社会主义
教师:他们是怎么探寻的呢?举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为例,投影图片,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引言部分。
欧文对未来新社会的设计不是建立在对旧社会改造的基础上,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其他的空想思想家也一样,虽然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但都无法指出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所在,这就是他们在本质上是“空想”的原因,但作为一种理想,它直接指引、激励人们继续探索美好的制度,追求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除此之外,马、恩二人还批判继承了那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呢?---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那么除了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探索,面对残酷的现实,当时的人们还进行了怎样的抉择呢?
本能的抗争——三大工人运动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他们分别是: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斗争目标: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积极争取政治权利。
结果:失败
启示——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科学理论的诞生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既是一种本能的生存抉择,也是一种正义的抗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资产阶级,宁有种乎?(引导学生回顾第三单元“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的途径”)”
斗争目标:要求改善生活待遇,积极争取政治权利。
这既是一种本能的生存抉择,也是一种正义的抗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资产阶级,宁有种乎?”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需要特定的人、物等主客观条件。
(四)科学的探索——马、恩的努力
时代的呼唤,工人的需要,马、恩展开了科学的探索,及时总结工人运动教训,批判、创新三大理论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剑已铸成,只待亮剑。那么理想的社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通过《共产党宣言》这个光辉的著作来作了解。
亮剑——诞生
(一)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投影:《共产党宣言》第一版的封面。
教师:在学习本目之前,我做一个调查,如果在你面前放着一本《共产党宣言》,你会阅读吗?
教师:很遗憾,没人(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虽然我们都是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走过来的。这说明我们不了解它,我们要了解这个理论,就要去读它。现在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去读一下教材中《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看看课本是怎样介绍这部著作的。
(二)、内容:(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主要内容,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选编自《共产党宣言》的材料,结合教材思考,指出《共产党宣言》向世人宣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共产党宣言》选编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材料二: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深刻分析的结果。)
材料三: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级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革命的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材料五:…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3、对中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4“马克思现象”
投影: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1996年4月,“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同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代表云集伦敦,参加“1996马克思主义大会”,前后共举行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1998年5月,“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在巴黎召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法国《人道报》特别刊文指出: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教师:为什么在一向仇视共产主义的西方社会会如此之“热”?答案只能有一点:他的理论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
教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的总结,同时又需要实践来检验。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一场突然降临的革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验证。
三、砺剑——巴黎公社
教师:我们都知道,巴黎公社在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60多天就遭到残酷的镇压,但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巴黎公社是一个创举,这是一个与以往政权不同的政权。那么有何不同呢?
爆发的偶然性:(出示《巴黎公社诗选》选编)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法兰西人民,无产阶级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自由地用劳动来生活,
我们这里有自由,无暴政,笑迎着兄弟般的友谊,
这是我们的权利,民主的法兰西,
自由自在生活在阳光里,
法兰西人民,你们来拯救共和国吧!
问题:“拯救共和国”,说明巴黎公社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二)政权的无产阶级性: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投影:巴黎公社的措施)思考: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
政权建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充分体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的一个创举)
经济建设:触及资本主义义私有制,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三)失败的必然性:
材料一:“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列宁
客观原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材料二:马克思说,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
材料三:“一些大炮在寻找他们的炮架,而在不远处,炮架却在哭着寻找他们的大炮。”
材料四:“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的中途停了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法兰西银行)。”
材料五:马克思所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因此它既不可能取得胜利……
主观原因:①没有取得农民支持;②没有乘胜打击敌人;③没有割断敌人经济命脉④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材料六:
1872年的法国,全国平均每个企业雇佣工人只有2.9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列宁。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还未达到摧毁资本主义的程度
教训的深刻性:
坚持暴力革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坚持工农联盟,反动广大人民群众
意义的深远性:
尽管巴黎公社失败了,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依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课堂小结: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下一节课,我们通过十月革命还会了解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同学们,历史向我们诉说过去,昭示未来。1916年,孙中山先生海宁观潮,面对惊涛汹涌的海宁大潮,发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慨。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途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宣示”,也成为巴黎公社用鲜血实践的“经验”,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暴力夺权,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后,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它是由巴黎公社的幸存者--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为讴歌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所作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壮歌--《国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