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诗文,使学生更加喜欢本诗,愿意去学习本诗。
初读感知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全唐》收杜牧诗八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诗歌阅读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了解作者,熟读诗歌。
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译文: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坐:因为,由于
于:比
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生词的意思,并学会翻译本文。
四、诗歌赏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行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行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 空下山窝窝里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两行描绘了秋山近景。 “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行,
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这行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3、“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
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设计意图】学会赏析诗句,明白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
五、诗歌总结
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山行时所见到的枫林晚景。写秋景的诗历来悲凉,可是诗人笔下的秋景却充满了生机,真可谓是秋天里的春天。
六、拓展延伸
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七、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八、板书设计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
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现古诗的押韵。虽然第一次教学时花了一点时间,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一定会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加以运用。
二读,读出理解,读懂诗意
理解诗意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在一样,如“停车”、“枫林”、“白云”、“人家”等。还有一些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理解的字词,再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那些与现今意思不一样的词语。理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画图法。在理解“远上”、“石径”和“斜”的意思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的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图一画,学生就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接着我让一学生上黑板从山脚往上看,让学生说说看的感受,学生理解了“远上”的意思。
联系前后文感悟。在理解“坐”的意思时,因为意思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感受“诗人停下车不走”与“喜爱傍晚时候的枫林景色”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的,“坐”的意思也就能理解了。
接着,我指导学生用“调换顺序法”和“扩充意思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应该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
三读,感悟意境,体会情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自己看到的情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远景、近景都描绘得十分具体。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让学生受到感染。还适时加以音乐渲染,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总之,通过“三读”,学生基本读懂了古诗,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得扎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