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1.4《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23 18: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第四节???鱼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和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能力
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知标
教学难点
知标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播放视频展示海洋生物并提问看到最多最熟悉的动物是什么?
生:鱼
师:那么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它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与人类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
学习新知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师:1.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
2.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
3.归纳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身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
生:仔细观看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二)多种多样的鱼
师:1.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图片。
2、讲授: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生: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
(三) 鱼的主要特征
师: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生: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师:请同学们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1)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思考: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
(3)将鱼放进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请结合教材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各鱼鳍名称。
生:小组合作,根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4)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
师:播放视频:剪掉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1)鱼的体形和体表黏液等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的阻力;
(2)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以及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并提问: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思考: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2)用吸管吸取一些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处,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3)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视频辅助:鱼鳃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4)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结构图,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观察思考
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生:小结观察结果: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实验现象,说明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师:鱼离开水后,会不会死亡,为什么?
生:会死亡
师:模拟实验: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给与学生提示。
生: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总结: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3)用鳃呼吸;
(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书后习题
课后作业:本节质监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