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人教版 5.4.2《细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版)新人教版 5.4.2《细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23 20: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细菌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

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
(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课堂。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
创设情景:细菌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是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细菌这样一类生物的存在。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板书:细菌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细菌的发现”内容,回答教师展示的问题: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内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3)尝试回答人们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4)读了以上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书中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对问题作出解答:
(1)列文·虎克制作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在观察各种微生物的时候,无意地从一位老人的牙垢中发现了许多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将这些微生物绘制成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设计了巧妙的一组对照实验,把有无细菌进入作为唯一变量。教材59页图V-30就是他演示的实验和作出的精彩说明。
(3)巴斯德用鹅颈瓶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4)列文·虎克能发现细菌,是因为他用了显微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物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的进步,因此,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越来越来紧密。
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目标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细菌很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菌形态图片,请部分同学到讲台指出细菌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例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2.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菌的结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2)有的细菌生有荚膜或者鞭毛,请推测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和细菌结构示意图,讨论细菌与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请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经小组同学讨论,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然后班内展示。
回答:(1)一个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构成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还有荚膜或者鞭毛等结构。
(2)有些细菌在细胞壁的外面生有荚膜,主要起一种保护作用;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
(3)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结构比较表:
??比较项目??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基 本 结 构
细胞壁



细胞膜


有?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
有?
细胞质


有?
特有结构
荚膜、鞭毛??
液泡、叶绿体??
小结: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它虽然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提问:(1)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
回答:(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须条件,细菌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教师强调: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为异养。
学习目标三:细菌的生殖
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展示细菌的分裂生殖图片,请学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生殖方式的?
(2)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3) 细菌有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密切的关系?
(4)请你讨论分析并尝试回答形成的芽孢属于生殖细胞吗?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细菌的
分裂生殖图解,分裂过程的录像。理解细菌分裂的速度之快,经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得出结
论,全班展示回答。
回答:(1)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
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由此看出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环境不适宜的情况下,细菌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4)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质疑:细菌具有惊人的增殖速度,但是我们的地球为什么没有被细菌所充满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菌的适应性、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细菌繁殖速度虽然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快速繁殖;繁殖产生的细菌有的不能适宜各种环境,很快就会死亡,例如一般细菌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就能被杀死,有些细菌甚至在阳光下照射一会就能致死。
课堂小结:
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示出来。



〖例题剖析〗
1.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错误的( )
A. 荚膜和细胞壁对细菌起保护作用 B. 细菌为单细胞生物
C. 有些细菌具有鞭毛 D. 细菌细胞内没有遗传物质
答案:D
详解: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为单细胞个体;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荚膜和细胞壁一样,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细菌虽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有DNA集中的区域。
2.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细菌的一种休眠形式???? B. 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 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 是一种生殖细胞
答案:A
详解:芽孢是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3.下图是许多不同形态的细菌,按照形态归类不正确的是( )
A.杆菌包括(2)(3)(6)(8)(9)(14)(16) B.球菌包括(1)(5)(11)(12)(13)C.既为球菌又为杆菌的是(1)(8)(9)(14) D.螺旋菌包括(4)(7)(10)(15)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细菌的三种形态,属于较为简单的题目。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其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4.破伤风杆菌存在于泥土中,也经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但是不致病。当其进入深而狭窄的伤口内部的时候,则会大量繁殖并使人和动物致病。由此推测破伤风杆菌的营养方式、生活条件是( )
A.自养、不需要氧气 B.自养、需要氧气
C.异养、不需要氧气 D.异养、需要氧气
答案:C
详解:破伤风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深而狭窄的伤口内部氧气缺乏,而破伤风杆菌却能大量繁殖并使人和动物致病,说明破伤风杆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气。
〖课堂检测题〗
1.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它是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的( )
A.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 D.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
2. 关于细菌营养方式的正确描述应该是( )
A.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能够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根瘤菌能够利用阳光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C.进行寄生生活的细菌,只能靠吸收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的有机物来生活
D.细菌只能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生活
3. 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杀死芽孢作为标准,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芽孢是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某些细菌经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芽孢含水量高,抗热性弱
D.芽孢是细菌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形成的
4. 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未成形的细胞核??
5. 下列细胞中,不属于生殖细胞的是(?????)  
A.卵细胞??????? B.精子???? C.孢子??????? D.芽孢
6. 自养和异养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能独立生活? B.生活中是否需要氧气  
C.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命活动中是否消耗能量
7. 下列哪些特点有利于细菌扩大自己的分布范围( )
 ①个体微小 ②繁殖速度快 ③芽孢小而轻可随风飘散 ④能够产生抵抗力很强的芽孢
A.①②? ?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 最早观察到细菌的是 ( )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达尔文 D.林奈
9. 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菌
 B.细菌细胞里也含有叶绿体等物质
 C.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D.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所以也有完整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0.大肠杆菌在环境适宜的时候,每经过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在这种情况下,请你计算一下100个大肠杆菌2小时后的细胞数量( )
A.200 B.100×23 C.100×26 D.100×24
11. 某海关在进口食品中,检疫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霉菌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文·虎克最早观察到了细菌,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B.巴斯德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C.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因此属于动物
D.细菌与藻类植物一样,它们的营养方式都属于自养
13.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证实引起疾病的细菌,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后会致人死命;而牛,马,羊等草食性牲畜更容易得此病,主要病状是高热,黏液紫黑,呼吸困难,常常来不及医治而死亡,给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
(1)与组成牛马羊等动物的细胞相比,炭疽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炭疽杆菌可以通过______方式繁殖。
(3)用煮沸的方法无法完全消灭炭疽杆菌,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产生________以抵抗不良的环境。
(4)炭疽杆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
(5)影响炭疽杆菌生殖和生长的基本因素为 。
14. 以下是证明食物腐败是由细菌引起的实验,阅
读这段材料和图示,请回答:
①把碎肉或大豆加水煮烂,用两层纱布滤取肉
(豆)汤备用。
②在3只锥形瓶里注入50ml肉(豆)汤,第一个锥形瓶不加塞,第二个锥形瓶用药棉瓶塞塞住,第3个锥形瓶用装有S型弯玻璃管的药棉瓶塞塞住。(如图所示)
③把3只锥形瓶放入盛水的锅里隔水加热,使锅里的水沸腾5分钟,取出3只锥形瓶,冷却后放在温暖的阴暗处(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上)。
④以后逐天观察肉汤的变化。结果一天后,不加塞锥形瓶里的肉汤已混浊,液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细菌的群体。瓶内可闻到有臭味,说明肉汤已腐败。加药棉瓶塞三角瓶的肉汤几天后也开始腐败。加药棉瓶塞和S型玻璃管的锥形瓶维持时间最长,但肉汤也最终腐败。
(1)本实验采用的是什么实验法? 。
(2)不加塞的瓶内肉汤为什么会腐败? 。
(3)加药棉塞锥形瓶内肉汤几天后为什么也开始腐败?

(4)实验操作的第1个锥形瓶起 作用。
15. 右图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大都包括〔 〕
、〔 〕
和〔 〕 。
(2)〔 6 〕 的作用
是 。
(3)这种细菌能够运动吗?
你是根据图中的〔 〕 这一结构作出判断的。
〖课堂检测题详解〗
1. D 解析:考查细菌的结构特点。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虽然有DNA构成的区域,但还没有形成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
2. C 解析: 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腐生细菌是依靠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等的有机物生活;寄生生活是吸取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的有机物生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属于共生的关系,它依靠植物提供的有机物生活,并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物质。
3.A 解析: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4.D 解析:细菌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组成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其不同于其他生物类群的最重要的特点。
5.D 解析: 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因为一个细菌在环境不适宜的状态下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而一个芽孢在环境适宜时,又只能萌发成一个细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细菌数目的增加。所以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它只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时形成的休眠体。
6.C 解析: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动物和大多数的微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自养和异养的主要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7.D 解析: 考查细菌适于广泛分布的特点,属于了解性层次。
8.A 解析: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最先观察到了细菌,巴斯德发明了“巴氏消毒法”,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林奈提出来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9. A 解析: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细菌的结构和其他生物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有独立生活的,但也有很多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者长链共同生活在一起。
10.C 解析: 细菌是进行分裂生殖的,就是一个分为两个,两个分为四个,大肠杆菌的数量呈指数(2n)增长,所以2小时之后大肠杆菌的数目应为100×26 。
11.B 解析:该生物符合细菌的结构特点,故选B。
12.B 解析:巴斯德证明了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成就,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细菌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是一类微生物。
13.(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分裂生殖
(3)芽胞 (4)异养 (5)水分、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等
14.(1)对比实验法
(2)不加瓶塞的锥形瓶直接接触空气,腐败细菌进入机会最多
(3)加有棉塞的锥形瓶,尽管细菌进入机会减少但也很难防止细菌侵入,同时由于灭菌不彻底,留在瓶内的细菌芽孢可能繁殖
(4)对照
15.(1)5 细胞壁 4 细胞膜 2 细胞质
(2)荚膜 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
(3)能够运动 1 鞭毛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
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2.外科大夫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防止大夫呼吸时将空气中的细菌芽孢带入病人体内。同时,这样做也防止了病人身体的病菌传染给大夫。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鼻腔黏膜上的黏液会将空气中的细菌或芽孢粘住,口腔黏液内也会残留有细菌等微小生物。当人咳嗽或打喷嚏时,气流会把口腔和鼻腔中的黏液带出很远,黏液中的水分很快蒸发,细菌等微小生物就会随着气流四处散布,威胁他人的健康。因此,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手帕或纸巾挡住口鼻,而且避免直接面对他人。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活动设计】
技能训练: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
目的:(1)感受细菌的繁殖速度,认同讲究卫生的观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
过程:(1)列表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假设一个细菌每隔30分就进行一次分裂,而子细胞都存活并以相同的速率增殖。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在4小时内,每隔0.5小时统计的细菌数。
时间
细菌数
开始时
1
0.5小时后
2
1小时后
4
1.5小时后
8
2小时后
16
2.5小时后
32
3小时后
64
3.5小时后
128
4小时后
256
(2)计算100个细菌4小时后的繁殖数量:100×256=25600(个)
(3)分析一个细菌分裂的次数和细菌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字,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最终明确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的数量会呈指数增长。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细菌的增殖速率是非常快的。
(4)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物,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教学反思】
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细菌的探究兴趣,本节课以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入手,导入新课,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从而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更加生动。例如通过图片展示细菌的几种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的多样性。在借助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突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即不含有成形的细胞核;从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知道细菌是与植物、动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细菌的繁殖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本节课通过设计“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这一技能训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细菌的繁殖之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比较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于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还不够,细菌的结构有DNA,授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染色体、基因这些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并明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顺利理解只有DNA结构意味着细胞核的结构较简单,是还未真正成形的细胞核;
【第二简案】
设计思路:
教师设计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纲,学生依据学习提纲,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等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互动学习题目,明确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了解细菌广泛分布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本节课教学策略:

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出一系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四周,你看到了细菌吗?你将如何了解细菌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以及学生实际编制自主性探究提纲。其设计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达成,要针对全体学生。学生依据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贴图,供学生展示时利用。
自主探究提纲:
(1)细菌很小,它是怎样被发现的?你知道哪些细菌?
(2)结合教材P59图Ⅴ-31,细菌从形态上可以分为 , 和 。
(3)一个细菌有几个细胞构成?根据“观察与思考”的图示,请说出构成细菌的细胞有哪些结构?
(4)细菌的生活方式是 。
(5)细菌靠 进行生殖,分裂的结果是什么?
(6)细菌的分布为什么广泛?
教师根据本节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题目。此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可能还有一些题目不能确定答案,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记录在课本上或纸上),教师及时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认识、形成展示方案。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将这两部分整合后形成互动合作提纲:
(1)通过细菌发现的故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观察细菌结构示图,讨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填写下表:
类别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特有结构
细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3)细菌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夏秋季人们容易患的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内引起的;落叶枯草的腐败是由枯草杆菌引起的,同样是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若将两者的生活环境变换,两者能生存吗?为什么?
(4)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5)细菌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每个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学习,讨论后达成共识。
3.展示成果、质疑深化:
学生对问题达成共识后,教师要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进行互动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学生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4.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学生个体先自我总结,整合有关细菌的知识点,构建细菌一节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教师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
5.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出示有关细菌的训练材料,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目的在于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和提高。
【参考资料】
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
列文·虎克: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632年10月24日列文·虎克生于代尔夫特,1723年8月26日卒于同地。他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1665年,列文·虎克研制出了一台显微镜,对他来说,这无异于如虎添翼,仿佛有了一张走向微观世界的通行证。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些肉眼很难看清楚的东西,比如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的纤维。微观世界的精彩令他兴奋不已,他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
1673年,他将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文,寄给英国皇家学会。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许多人对文章中的内容抱怀疑态度。因为文中所述的微观世界谁也没有见过。
列文·虎克对学术界的态度感到遗憾,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只有更有力的证据,才能扫除权威们的偏见。他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
1675年的一天,天空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狭小的实验室又黑又闷,列文·虎克无法再再用显微镜观察,便站在屋檐下的窗口,眺望从天飞落的雨水。忽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用显微镜来看看雨水里有什么东西。于是,他跑到屋檐边上,用吸管在水塘里取了一管雨水,滴了一滴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雨水怎么会活?” 列文·虎克不禁大叫起来。原来,他看到雨水里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在蠕动。他认为是自己眼睛过于疲劳而造成错觉,便揉了揉发涩的眼皮再看,结果仍与刚才一样,他感到十分惊骇,连忙大声呼唤自己的女儿,女儿听到父亲的喊叫声,以为实验室里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直奔实验室。女儿凑到显微镜跟前一看,惊奇地看到了跟童话里的“小人国”一样的雨水里的世界。
列文虎克陷入了沉思,“这些‘小人国’里的‘居民’是从天上来的吗?”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列文虎克叫女儿用干净的杯子到外面接了半杯雨水,然后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结果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可是,过了几天再观察,杯子里的雨水又有“小居民”了。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小居民”不是来自天上。
雨水里有“小居民”,那么其他东西里有没有呢?他将牙齿缝中的牙垢取下来,用刚取的雨水稀释之后,放在显微镜下,结果看到了“小居民”;他又将泥土取来,用刚取的雨水搅拌后,取一点放在显微镜下,结果也看到了“小居民”。 列文·虎克将这些实验记录,写成实验报告,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列文·虎克的这篇实验报告无异于向英国学术界投掷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片哗然。 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持怀疑的态度。但是英国皇家学会还是组织了由12名学术权威组成的考察团。他们乘船渡过北海,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乡——荷兰的代尔夫特。
在列文虎克家,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水中的“小居民”。他们激动万分,纷纷称赞列文·虎克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考察结束后,他们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书面报告,报告称:“列文·虎克在他的小实验室里创造了奇迹!”
列文·虎克发现的“小居民”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细菌等微生物。他的这一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人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是对他20年来刻苦钻研的最好褒奖。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科学家,他一生作出了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
巴斯德遭遇的最大挑战来自对生源说的指责,与自然发生论者进行争论。自然发生说认为,生物可以从它们存在的物质元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按照自然发生学说的理论,苍蝇、蛆等都是在肮脏的自然环境中自然产生的,细菌等微小的生物体也不例外。到了巴斯德时代还有许多生物学家相信这些说法。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
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认为微生物肯定必有母体。巴斯德到处宣传这一理论,他的宣传遭到了自然发生论者的抨击和反对,他们对巴斯德创立的加热灭菌法提出质疑。其中一位学者指出:巴斯德灭菌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酵母菌会在酒或牛奶等液体中自然发生。要真是这样,巴斯德灭菌法就失去了意义。为此巴斯德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最为著名的实验之一就是曲颈瓶实验。他将牛奶或肉汤装进一个曲颈烧瓶里,并在火上将瓶颈拉成一个弯曲的长颈,再加热消毒。这样尽管肉汤通过弯曲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是四年过去了,静置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怎样解释这一切呢?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生出细菌的,问题出在空气上。空气中飘浮着细菌或者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当它们飘落到肉汤里,肉汤才会腐败变质。而曲颈瓶里的肉汤之所以长久不腐败,就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或者芽孢被曲颈阻挡而不能进入肉汤的缘故。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测,巴斯德打破了静置了四年的瓶颈。不久,瓶内的肉汤果然腐败了。在巴斯德严格的实验面前自然发生说不攻自破。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巴斯德关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