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4 16: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囊括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过程。大约始于夏朝的建立,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已出现端倪。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经过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到秦朝建立,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从而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后,从汉历经隋唐乃至元,无论是内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还是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政权层面上所体现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的格局,一直影响到后世。到了明清两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其突出表现是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清初军机处的设置。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结果是: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地方权力缩小,并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分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第一目“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讲述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第二目“西周的分封制”则着重阐明分封制的产生、内容、作用以及后来被破坏的情况;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主要是介绍宗法制的来源、特点、内容和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
2、分析图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探究交流方式: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开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启继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继承,“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合作探究:为什么夏朝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是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演变: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的神秘色彩。
(1)将统治者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
(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
3、夏商的行政制度: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
合作探究: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因病而亡,成王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2、内容:
(1)分封方法: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武王死后,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义务关系:
①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再分封卿大夫。
④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格局。
3、作用: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4)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扩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嫡长子继承制。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1)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特点:
(1)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5、实质:
即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6、影响: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确保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世袭制只做了解性内容,而分封制、宗法制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是本科的重难点,也是高考重点内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应加以重视,课后通过检测再加以巩固,学起来不是太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