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八单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八单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4 10:0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第七、第八单元 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一、单选题
1.(菏泽中考)如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
A.消灭国民党主力 ?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2.生活在100年前的上海人,不可能(? )
A.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B.在《申报》上看时政新闻 C.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D.穿西装去电影院看电影
3.清末状元张謇提倡实业救国。以下内容与他有关的是(??? )
A.修建京张铁路 B.创办大生纱厂 C.研制工业纯碱 D.编写《海国图志》
4.如下图是1914年12月《新闻报》发表的题为《急起直追》的时政漫画,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欧风”吹起船帆,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前面冒着烟的货轮。该漫画表达的主旨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C.中国帆船的航速远不如西方国家的货轮 D.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紧迫性
5. 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作战方针是(??? )
A.攻坚战 B.地雷战 C.麻雀战 D.运动战
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7.1947年,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 )
A.土地使用权 B.土地所有权 C.土地经营权 D.土地管理权
8.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9.人民音乐家聂耳谱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优秀歌曲,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愚公移山》 ?D.《屈原》
10.据统计,在解放战争的头三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达148万,山东解放区有96万农民参军,700万民工随军支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晋冀鲁豫解放区农民痛恨国民党 C.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房屋等 D.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1.下列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②淮海战役 ③辽沈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12.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
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13. 关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②主动撤离延安③与敌人作战的军队是西北野战军④彭德怀指挥作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锦州解放 ??B.徐州解放 ??C.南京解放 ??D.北平解放
15.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进攻(??? )
A.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6.对下图一和图二同一时段发生的两个历史场景的解读,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国民党的积极准备内战 B.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当时中国面临着内战危机 D.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17.(2017·赤峰)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18.1947年,华东野战军通过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哪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A.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19.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危机四伏,其中最严重的危机是(??? )
A.经济恶化 B.军事进攻受挫 C.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 D.政治孤立
20.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中有如下文字:“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
A.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B.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21.学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老师要求同学门推荐四部电影,你认为下列不是反映解放战争电影影片的是(??? )
A.《大决战》 B.《南征北战(挺进孟良崮)》 C.《地雷战》 D.《渡江侦查记》
22.如果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你会把它确定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成长历程?????D.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3.(2017·河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24.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渴望和平,争取民主
25.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的影片,你认为他们最应该去哪个地方搜集历史素材(? ??)
A.延安 B.大别山地区 C.南京 D.沂蒙山地区
26.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 B.谭震林、贺龙 C.林彪、罗荣桓 D.陈毅、粟裕
27.下列四位都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们既参加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贺龙
28.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国民党进攻上党地区
29.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30.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几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签署了《双十协定》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通过了《共同纲领》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民主。面对这种形式,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4)“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何时开始的?
(5)此一役的结局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
重大战役
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国 民 党
共 产 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请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对应的三大战役名称及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迅速取得胜利?
33.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百日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教育成果是什么?
(2)科举制产生于我国的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中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八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第七、第八单元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A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A 27.【答案】B 28.【答案】C 29.【答案】D 30.【答案】B
二、材料分析题
31.【答案】(1)重庆谈判;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2)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南京 (4)1949年4月 (5)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宣告结束。
32.【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不利条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共产党处于绝对劣势。 (4)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33.【答案】(1)兴教育才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京师大学堂。 (2)隋朝;1905年。 (3)科举制的废除,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可见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