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语文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27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部编版语文八下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27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4 07:36:23

文档简介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3、体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说明语言。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方法地说明事理,体会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 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 学们,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 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 芍药低垂, 那是在吟 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子燕 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板题)
学生随着老师的图片导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想象四季优美景象,体味四季轮回。由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走近作者---竺可桢先生
先生是浙江绍兴人;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
先生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 人” ;
先生曾是浙大十三年的校长;形成了“竺可桢精神”,以“求是”为主导。 “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是贯穿竺可桢一生的思想核心。
先生是中国气象学、物候学的创始人。
让学生简单了解竺可桢先生学术贡献,学习先生品格。
字词积累很重要,夯实基础是习惯
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牢记常用字音字形
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
1、整体感知,摘信息 (内容要点)
2、选读局部 理顺序 (说明顺序)
3、精读开篇 品妙语 (生动语言)
4、点读一句 析方法(说明方法)
5、仿写一段 练一练 (表达能力)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整体感知
理信息
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讲述物候知识的文章, 请同学们根据所文章内容, 说说你从课文中了 解了哪些物候现象? 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什么是物候学?
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
小结方法: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归纳阅读过程中提取的信息。(教师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3、培养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选读局部
理顺序
过渡: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写起, 告诉我们有关物候的一系列知识, 让我们知道草木萌发、繁花盛开、果实成熟风雪载途……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怎样把复杂的、抽象的学科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一起理一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请同学们在读书时注意提高自己的读书质量,每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步步深入,)作者是怎样把复杂的学科 介绍清楚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再选读6---10自然段,
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几方面的因素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为什么?通观全篇,文章的、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呢?
课件显示要求(抓住关键词)
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小结。
2、深入理解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
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
培养学生诵读和感知能力,做到读中悟,以读代讲。
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议一一议)
经度——纬度——高下——古今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微视频:介绍逻辑顺序(人们认识食物的发展规律)
学生对这几个因素的理解由文本——图片——文本,由浅入深。学生体会作者有序、由浅入深的逻辑语言。
精读开篇
品妙语
竺可桢先生用自己的“有理、有序的语言”记录了他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深入,细细品读大自然多姿多彩的语言吧:
1、让我们,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听读一遍并思考:你听到了大自然的那些声音,你听懂了什么?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并分享你的理由。你能总结出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吗?
3你能读出这一节是用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么?
全班师生交流。
教师边引导边点拨。
学生根据“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我听懂了——————。”的要求,说一句话,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选取最美的句子给同学分享 吧!
学生评点美词、美句、美段。
点读一句
析方法
作者为了让物候学的知识介绍的深入浅除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严密的逻辑顺序,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教师预设:
分类别:如,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效果?
……
能够用学到的物候学知识来解释大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读——思——说
拓展延伸启智慧
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顶峰。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是人却意外发现在这高高的古寺之中竟有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春天原来在这里!
你能不能吟诵一首能体现物候知识的诗歌呢?
不只是诗词歌赋能够体现物候知识,能够在老百姓口中广为流传的农谚更能体现物候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呢?同学们知道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么?(二十四节气)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学生交流展示,自信满满。牛刀小试!爱学习、爱自然、爱科学。
学生们踊跃发言,说出许多通俗易懂的农谚。
学生齐背“二十四节气”
作业
背诵第一段
仿写一段四季美景
课件27张PPT。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人教版2017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在四季里写着四季语言——我来赏草儿青葱溪水欢舞花儿盛放荷儿舒展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叶落知秋衰草连天银装素裹1、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3、体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的说明语言。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方法地说明事理,体会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竺可桢(1890—1974),
先生是浙江绍兴人;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
先生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
先生曾是浙大十三年的校长;形成了“竺可桢精神”,以“求是”为主导。 “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是贯穿竺可桢一生的思想核心。
先生是中国气象学、物候学的创始人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再选读6---10自然段,
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这几方面的因素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为什么?通观全篇,文章的、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呢?纬 度 差 异二月海南二月雪乡经度对物候的影响高下差异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现代三月的长城古代三月的长城古今的差异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根据“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声音,我听懂了——————。”这句语言格式来赏析第一段的内容。 作者为了让物候学的知识介绍的深入浅除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严密的逻辑顺序,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作者为了让物候学的知识介绍的深入浅除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严密的逻辑顺序,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动动脑筋:说农谚 课下用你学到的写作技巧,仿写一段四季美景,一定要注意写作顺序哦!如果语言生动、优美、准确,相信你的小文章会更完美!加油吧!《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 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