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4 17: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四单元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新知导入
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这大概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严惩。现在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是怎样创造伟大的事业的?让咱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吧!
新知讲解



2.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和
描写以及用词准确的特点。
3.珍惜我们拥有的绿色环境,提高我们对环保的认识。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思路。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新知讲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溜达 酬劳 微薄
干涸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kāng kǎi
zhàng peng

tān
xiào
liū da
chóu


páo
guǎ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新知讲解
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
《植树的牧羊人》记叙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新知讲解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树木;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新知讲解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新知讲解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3.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

【交流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新知讲解
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齐读思考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新知讲解
【交流点拨】“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地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新知讲解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这句话
有什么深层含义?
新知讲解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的细心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5.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的荒凉和令人恐怖的气氛。
新知讲解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
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了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氛。与原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
新知讲解
6.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品析句子)
  7.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品析句子)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分析下列语句,概括牧羊人的性格特征。
(1)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交流点拨】牧羊人乐于助人,对人热心。
(2)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交流点拨】牧羊人讲卫生,爱干净,会料理。
新知讲解
(3)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交流点拨】牧羊人穿着朴素,生活节俭。
(4)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交流点拨】牧羊人爱劳动,乐于奉献。
2.归纳总结牧羊人的精神。
【交流点拨】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无私给予,不求名利和回报,心怀谦卑、感激,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希望。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山毛榉(    )  白桦树(     )
薰衣草(    )  废墟(    )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 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了7 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陆良八老”。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如今,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共计48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4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陆良县花木山林场,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1年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颁发现金奖励,并盛赞: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读下面的材料,补全对联。
拓展提高
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交流点拨】示例: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十三万亩无偿奉献。
拓展提高
课堂总结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我”的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默默无闻的种树,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牧羊人执着坚持自己的信念——上帝如果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而最终人定胜天的思想,
赞扬了他无私给予的奉献精神,探寻了人类幸福的根源以及
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的问题。
板书设计
时间顺序 人物概况 环境
初遇牧羊人
(1~12) 自信、安静、忠厚、
养羊、种树 荒地废墟,
没有水
再见牧羊人
(13~18) 身体硬朗、沉默寡言、养蜂种树 有三块树林
最后一次相见
(19~21) 87岁 绿洲、一万多人居住
1.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
2.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
与同学们分享。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