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一课时)
通过第一章学生们对生物,生物圈的学习,学生们对生物和生物圈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基础的了解。而第二章承上启下,正式开启了学生们通往生物研究的大门。而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正是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探索生命的技术和技巧,需要的工具,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爱护实验器材的性格,让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1、学生预习本实验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
3、FLASH: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4、视频文件:探究工具举例。
5、准备好显微镜及其他探究器材,并逐一检查,显微镜每两个学生一台,探究器材每四人小组准备一套。
【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具。
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师出示:实物投影仪展示课本P21图2—3中的器具,让学生进行辩认,教师加以说明、补充、归类。着重说明酒精灯、滴管的用法。
学生:对这么多的器具非常感兴趣,迫切想知道每一种用具的方法。?
【教师演示】
1、观察器具:放大镜等
2、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
3、计量器具:量筒、天平等
4、加热器具:酒精灯 、石棉网等
5、通用器具:烧杯、试管、研体、 滴管、药匙 等
学生:认真观看老师的演示,仔细听讲解。
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称量的物体;加热时,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一滴水中究竟有什么吗?你知道我们人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吗?我们所说的细菌是什么样子?要看到它们,必须借助放大倍数更多的观察用具——显微镜。
学生:激发起对显微镜的使用的兴趣。
教师:出示早期的显微镜和观察到的细胞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图片。
探究的工具举例。
学生:认真观看,了解显微镜的历史。通过观看了解到微观世界的奇妙,认识到显微镜的作用。
教师:(讲述)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具,能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看书自学
教师:(组织自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图。
学生: 根据书P21的显微镜结构和作用图示进行自学,了解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作用。对照实物辩认各部分的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演示,教师报到名称,学生指出相应部位。
指导学生练习取镜,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指导学生辨认显微镜上目镜和物镜上的放大倍数,说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演示转动粗、细准焦螺旋,让学生观察镜筒升降的情况。
指导观察反光镜,识别平面镜、凹面镜,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指导观察遮光器上不同光圈。外界光线强时,用较小的光圈,光线较弱时用较大的光圈。
走下讲台巡视、检查。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演示进行练习操作。识别(1)区分目镜和物镜;(2)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3)识别粗细准焦螺旋。
反馈练习实验(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播放视频)播放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认真观看,并能按照步骤进行独立操作。
教师:(讲述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对光
(1)选择目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过光孔;
(3)转动反光镜,从目镜可看到一白亮的视野。
2、观察
(1)取一薄纸写上“6”字放在载玻片中央;
(2)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通光孔中央;
(3)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最后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将薄纸片向右拉,观察物像的位置变化。
3、整理
实验完毕,准确收放显微镜。
学生:观察发现“6”在显微镜视野中为“9”
?观察发现物像向左移。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不懂的请教老师。
【结得出论】: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像移于视野中央,则应将标本向物像相反的方向移动。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进行情况,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
学生:大多数同学能正确判断。
教师:(出示几种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图片,请学生辨别正误。)同学们辨别一下,这些使用方法哪些正确,哪些错误。思考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复习巩固本节实验课内容。
《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章学生们对生物,生物圈的学习,学生们对生物和生物圈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基础的了解。而第二章承上启下,正式开启了学生们通往生物研究的大门。而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正是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探索生命的技术和技巧,需要的工具,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爱护实验器材的性格,让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尝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教学难点】
防止玻片内出现气泡。
1、学生预习实验内容。
2、视频: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3、准备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所用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布、叶片、清水、烧杯、吸管。
【复习】
教师:带领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完成显微镜的装配。
学生:每二人一组进行显微镜的组装,在活动中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导入新课】
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教师:播放视频“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学生:仔细观看操作步骤。
教师:(归纳)
(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自来水;
(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
(4)浸——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展——展平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7)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练习。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教师:巡视实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并解决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归纳问题
教师:在我的巡视过程中,同学们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需要注意。
(1)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漆黑,无法看清,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2)盖盖玻片时易产生气泡,要会区分气泡和细胞。
(3)视野中出现污点,会判断污点位置。
学生: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提示: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