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培优辅导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培优辅导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10-24 19:58:42

文档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原卷版)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探究: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红磷燃烧
实验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托盘天平的使用: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游码在 处,若不平,调节 );托盘上
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 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物质量= 质量+ 质量);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2)实验一红磷燃烧中的气球的作用: 。
(3)实验一红磷燃烧中瓶底沙子的作用:① ;② 。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叫做 。
3、概念要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 。
②注意“ ”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
③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 。
4、实验探究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前后的质量测定;5-2镁与氧气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实验
现象
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实验四、镁条燃烧

(1)在“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实验中,反应后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的质量,原因是 。
(2)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反应后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的质量,原因是 。
(3)对于“没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密闭装置和敞口装置都可选择;但有气体 或者 的实验必须在 容器里进行;
5、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 分解成 ,原子又 成新的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 没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 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六不变:①宏观:物质 不变;元素 不变;元素 不变;微观: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
②两个一定变:物质的 ;分子 ;
③两个可能变:分子 ;元素 ;
☆经典例题
某纯净物X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5O2 4CO2+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C2H4 B.C2H5OH C.C2H2 D.CH4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5O2 4CO2+2H2O,反应物中氧原子个数为1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4、1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4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2。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原子守恒来解答。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m
8
7
反应后的质量/g
2
3
30
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g﹣2g=8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30g﹣8g=22g;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25g﹣7g=18g;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32g+3g=35g.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Y,生成物是Z和W。
A、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无法确定Z和W的类别,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32g+3g=3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8g:32g=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跟踪练习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2·某有机物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O B.H、O C.C、H D.C、H、O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4·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5·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5g水和5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为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6·在反应A+B===C+D中,2克A和8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克C,则反应中生成D的质量是( )
A.82 B.96 C.64 D.60
7·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Ag2S B.H2S中S元素为-2价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H2S是无毒的
8·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9·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5
2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11·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2·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13·如右图所示,它是通过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白磷燃烧时可以观察到______;
(2)左盘锥形瓶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原因是______;
(3)反应完成后,天平的指针______(选填“偏右”或“在分度盘中央”)。
1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3
5
20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4
3
12
请分析该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g,反应中甲物质的作用可能是 。 (2)该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 (3)写出符合该反应类型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 16·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中考链接
1·(2018?新疆)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3O22CO2+3H2O.则X物质的化学式为(  )
A.CH3COOH B.C2H5OH C.C2H4 D.C2H6
2·(2018?威海)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2018?宜昌)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X原子,●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由原子直接构成 B.生成物是混合物
C.用符号表示为2X D.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子有两种
4·(2018?黄冈)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解析版)
☆知识梳理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探究: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实验
现象
结论
实验一、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天平平衡。
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
实验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铁表面有红色物质覆盖,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天平平衡。
托盘天平的使用: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游码在零刻度处,若不平,调节平衡螺母);托盘上
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物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2)实验一红磷燃烧中的气球的作用:缓冲压力,防止瓶塞喷出。
(3)实验一红磷燃烧中瓶底沙子的作用:①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炸裂;②防止气体逸出。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3、概念要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②注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
③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计算在内。
4、实验探究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前后的质量测定;5-2镁与氧气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
实验
现象
实验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
碳酸钠逐渐溶解,产生气泡。天平不平衡。
实验四、镁条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上传白色物质。天平不平衡。
(1)在“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实验中,反应后的质量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的质量,原因是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了。
(2)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反应后的质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前的质量,原因是没有称量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对于“没有气体生成或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密闭装置和敞口装置都可选择;但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5、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六不变:①宏观:物质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量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②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种类;
③两个可能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
☆经典例题
某纯净物X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5O2 4 CO2+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 C2H4 B. C2H5OH C. C2H2 D. CH4
【答案】C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5O2 4CO2+2H2O,反应物中氧原子个数为1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4、1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中含有4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2。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原子守恒来解答。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m
8
7
反应后的质量/g
2
3
30
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答案】D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g﹣2g=8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g;同理可以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30g﹣8g=22g;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25g﹣7g=18g;由质量守恒定律,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32g+3g=35g.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Y,生成物是Z和W。
A、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无法确定Z和W的类别,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故m的数值为32g+3g=3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8g:32g=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跟踪练习
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
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A、B、C三项中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因此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只有D是化学变化因此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故选D
2·某有机物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O B.H、O C.C、H D.C、H、O
【答案】C
【解析】生成物二氧化碳、水中含有C,H,O元素,则反应物中也一定含有这三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氧气由O元素组成,则C,H一定是从某物质中来,而某物质中也可能含有O元素.故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含C和H,可能含O。
故选C。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总质量,⑥原子的种类,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正确。
故选C。
4·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
【答案】A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
D、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不是碳酸氢钠。
故选A。
5·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B.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5g水和5g酒精混合后,总质量为10g,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A、镁条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所以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应该等于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根据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硫和氧气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1,所以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故正确;
C、水和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虽然混合后质量不变,但是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错误;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可以知道,在化学变化中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分子的总数可能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B。
6·在反应A+B===C+D中,2克A和8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8克C,则反应中生成D的质量是( )
A.82 B.96 C.64 D.60
7·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化学式是Ag2S B.H2S中S元素为-2 价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H2S是无毒的
【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 的化学式是 Ag2S;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计算H2S 中S元素为-2 价;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H2S 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的气体。故选D。
8·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运动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答案】D
【解析】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9·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故说法正确;
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组成单质的元素在反应后与其他元素组成了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故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5
2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5
【答案】C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Y质量增加了30g,Y是生成物;W质量减少了25g,W是反应物;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少5克,X是反应物,待测值为15。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待测物质的值为15,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反应物,W是反应物,Y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Y一定不是单质,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中Y、W的质量比=30g:25g=6:5,正确。故选C。
11·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答案】B
【解析】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故B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C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有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故D正确。
故选B。
12·某有机物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和5.4g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8.8gCO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8.8g××100%=6.4g,5.4gH2O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5.4g××100%=4.8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和=6.4g+4.8g=11.2g,11.2g>9.6g;该物质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1.2g﹣9.6g=1.6g,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故选C。
13·如右图所示,它是通过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白磷燃烧时可以观察到______;
(2)左盘锥形瓶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原因是______;
(3)反应完成后,天平的指针______(选填“偏右”或“在分度盘中央”)。
【答案】(1)生成大量白烟。
(2)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也防止锥形瓶中物质逸出。
(3)在分度盘中央。
【解析】(1)白磷易燃,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生成时以小颗粒的形式出现,看上去为“白烟”。
故答案为:生成大量白烟。
(2)反应前若不塞紧,会导致白烟逸出,反应放热使气体膨胀,也会导致一部分空气逸出容器,从而导致生成物结果偏小.反应后若不塞紧,因为此时瓶内氧气的消耗使气压降低,会导致外界空气进入容器,导致称量的生成物质量偏大。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也防止锥形瓶中物质逸出。
(3)因为化学变化过程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完成后,天平仍然平衡,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答案为:在分度盘中央。
14·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2:1;(2)化合反应。
【解析】(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有两个分子未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2:1;
(2)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1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3
5
20
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4
3
12
请分析该表后,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后甲的质量为 g,反应中甲物质的作用可能是 。 (2)该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 (3)写出符合该反应类型的一个文字表达式 。 【答案】(1)3;催化作用;
(2)9:8(或8:9,9:8或8:9);
(3)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其余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甲的质量=(3+5+20+4)g-(14+3+12)g=3g;物质甲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3;催化作用;
(2)物质乙、丁反应后质量变大,为反应的生成物,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14-5)g:(12-4)g=9:8;
故答案为:9:8(或8:9,9:8或8:9);
(3)物质丙在反应前后质量减小,为反应的反应物,该反应可表示为丙乙+丁,且生成物质量比为9:8;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符合该反应的特点;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其余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16·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答案】(1)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不变。
(3)密封。
(4)①③⑥。
【解析】(1)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原因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故填:向右;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逸出。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前后指针不发生偏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填:不变。
(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密封装置中进行;
故填:密封。
(4)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②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③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一定不变;
④反应前后分子一定改变,不同的分子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⑤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⑥原反应前后子质量一定不变;
故填:①③⑥。
☆中考链接
1·(2018?新疆)某种燃料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X+3O22CO2+3H2O.则X物质的化学式为(  )
A.CH3COOH B.C2H5OH C.C2H4 D.C2H6
【答案】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得,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C的个数为:2,应含有O的个数为:2×2+3﹣3×2=1,应含有H的个数为:2×3=6.故可推断X的化学式为:C2H6O,即C2H5OH。
故选B。
2·(2018?威海)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均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②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数目不能确定,错误;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正确;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正确。故选C。
3·(2018?宜昌)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X原子,●表示Y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由原子直接构成 B.生成物是混合物
C.用符号表示为2X D.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子有两种
【答案】D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故错误;
B、生成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C、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用符号表示为X2,故错误;
D、从图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故正确。
故选D。
4·(2018?黄冈)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0+0.5-23-24-3=0.5,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质量减少23g,丙生成24g,丁生成3g,可知是甲分解生成丙和丁,甲一定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24:3=8:1,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质量减少23g,丙生成24g,丁生成3g,可知是甲分解生成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