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7.24《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7.24《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件(5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6 09: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2)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关系的影响。
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希特勒 墨索里尼 裕仁天皇战争是残酷的! “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 两极是指:
对峙的方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含义: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美国和苏联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请回答:材料反映出两国关系分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一、冷战兴起原因昔日的盟友 今日的对手明日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英国首相巴麦尊
国家利益
美国图称霸(战后美国力量介绍):经济 军事 政治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军队1200多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控制操纵联合国原子弹材料二: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哈瑞·杜鲁门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图争锋(战后苏联力量介绍):经济 军事 政治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1949年爆炸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国,政治影响空前提高。战后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材料三:“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苏联努力扩大其世界影响 材料四 二战后,社会主义跨出一国范围,在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则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高一历史必修1岳麓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苏联人民必须对战争有所准备。” ——斯大林 材料看出,美苏两国相互敌视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战后美苏两国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国家利益冲突: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冲突; 一、冷战兴起的原因:1.直接原因:2.根本原因:3.重要原因:铁幕演说
1946年,英
国前首相丘吉尔
访问美国,在富
尔敦发表演说,
称苏联进行扩张,“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杜鲁门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公开反苏反共PK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包括西德)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实质:经济援助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美国采取分裂德国政策A、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B、1948年,西占区单独实行货币改革苏联的反击A、苏占区发行新货币B、封锁柏林柏林危机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对 抗C、德意志联邦共和国C、德意志民 主共和国1949年,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 集会,签定了
《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北大西洋公约华盛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极对峙格局
的正式形成二、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
1947
共产党和工人
党情报局1947马歇尔计划1947 经互助会1949北约 1949华约 1955标志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苏 联波 兰民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瑞 典芬 兰法 国意 大 利土 耳 其西 班 牙希 腊丹麦英 国 冰岛挪 威荷兰比利时葡萄牙爱尔兰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问题:“冷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V.S.肯尼迪(1)“冷战”压倒其他国际关系,
世界分成两部分;(2)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战威胁;
不敢轻易动武,避免大战爆发;(3)破坏世界和平,爆发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三、冷战的影响:(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四“冷战”中的“热战”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1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1.朝鲜战争(1950-1953) 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1961—1973)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苏联军事上赶上美国。四、冷战中的热战 1949年分裂。柏林墙成为东西德国分裂的标志(1961年-1989年)知识拓展:看现实,觅启示 如今,在柏林,柏林墙的遗迹变成了一道贯穿旧城20公里长的鹅卵石小径。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按目前的速度和潜力,中国将于2010年超过日本,于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额最大的国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对世界带来“威胁”。“冷战”思维的延续冷战和对抗危及世界和平;不应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标准设置障碍,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随堂练习 1.如果写一篇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题目中最合适的是
A. 论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B. 由对抗到结盟——中美关系新走向
C. 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D. 由盟友变对手——美苏关系的新变化
D2.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 的提出
C. 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
D. 两大阵营的出现
A3.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德国分裂
B.杜鲁门主义出现
C.北约组织建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4.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是否推行霸权主义
B.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D5.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B6.从1947年开始,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就当时来看,这些协定主要是为了
A.对抗马歇尔计划??
B.构建社会主义阵营
C.传播苏联经验??????
D.促进东欧国家发展A7.某条约规定:“决心保障基于民主、个人自由及法治原则的各国人民之自由、共同传统及文明,愿意促进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与幸福,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及维持和平与安全。”由此建立了
A? 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欧共体?????????????????????????????
D.华沙条约组织B8.有人说: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
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嬉笑怒骂的方
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一
目了然。对下面苏联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捧的手段,摧残
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自身宣传目的,不具有史料价值
D.马歇尔计划有效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A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注意: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本章线索: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中心(近代)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  越南原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法国撤离;
  1945年法国重返越南;
  越南北方人民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法国殖民者;
  1954年,法国撤出。美国在越建立政府;
1955-1975年越南抗美救国。越南备忘1975年4月30日上午10点,溃逃的南越士兵在Toam基地旁一条公路上留下了自己穿的制服和军靴。史料呈现:二战中的大国首脑会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参加国及政府首脑会 议 内 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1941.11.22-261943.11.28-12.61945.2.4-121945.7.17-8.2美(罗斯福)英(丘吉尔)中(蒋介石)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美(杜鲁门)英(丘吉尔、艾德礼)苏(斯大林)对日作战及远东问题,发表《开罗宣言》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未来的国际组织,战后处理德国、波兰疆界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发表《德黑兰宣言》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等问题,发表《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占领德国之原则,波兰问题,对日作战问题,以及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签署《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雅尔塔协定》 苏、美、英三强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一)外蒙古(即后来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二)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业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商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1945年2月11日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确定了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积极作用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的。
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消极作用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世界不稳定的祸根。
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为战后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2004年北约成员国已经增加到26个火箭上天 美国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