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5 08:26: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探究交流方式:
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方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1、背景:
(1)春秋时期:
①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战国时期:
①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②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称霸天下。
2、统一:
(1)条件:
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②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局部统一的局面。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2)经过:
①秦王赢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②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
秦王赢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统一条件成熟,赢政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称谓: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点:
①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
(1)机构: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还有诸卿。
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的。这套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其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3)运行方式——朝议制度:
①运行: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秦朝有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中央高官相互牵制,大权集于皇帝。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君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就是相权不断受削弱、受限制的过程。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内容:
(1)郡:
①长官: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职责: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
①长官: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职能:管理人民,征收赋税。
4、作用: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合作探究:郡县制并非始于秦朝,但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是秦朝。
中国古代贵族分封制被打破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
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郡县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在于郡县官员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3)统一文字。
(4)修建驰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5)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防御匈奴。
(7)进行大规模移民。
2、影响:
(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