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5 08: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2、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探究交流方式: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措施:
①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
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
(1)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由此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
(1)措施:
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民国时,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
合作探究:分析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焦点:演变的焦点集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
(2)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
(4)影响: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1)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1)措施: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唐朝中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4、宋朝:
(1)措施: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措施: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削弱了皇权。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实质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二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合作探究:分析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1)演变: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后来三公的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相权。
(2)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特点:是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逐渐加强,宰相的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4)结论:
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②它的确立和变更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③它的确立和变更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的察举制:
(1)目的: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
(2)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形成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重要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③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
国体决定政体,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本课小结:
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本课全部为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同学们应加以重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