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课件(2份打包)(共25张+34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 课件(2份打包)(共25张+34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4 19:21:51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大道之行也《礼记》
       教学目标 1、掌握《礼记》的基本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3、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情操;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读准字音 天下为wéi公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寡、孤、独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编纂zuǎn
门闩shuān
通假字 ①选贤与jǔ能。
“与”通“举”,推举,选举。
②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矜,老而无妻的人。读准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重点字词 ①行:施行。
②为:是,表判断。
③与:与,通“举”,推举,选举。
④修:培养。
⑤故: 因此。
⑥亲:以……为亲人。
⑦子:以……为子女。
⑧矜: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⑨孤:独,老而无子的人。
⑩分: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⑾归:指女子出嫁。
⑿恶:憎恶。
⒀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⒁作:兴起。
⒂是:这。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分析结构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自主学习1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是指理想社会,是因为施行了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才会有理想社会,也就是大道之行造就大同。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意思相关的是哪一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2 1、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2、《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似的句子是哪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有什么关系?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但《桃花源记》表述的更含蓄,不如《大道之行也》的明了。 4、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相关的句子是哪句?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5、本文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排比。 6、如何评价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①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②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相关成语 ①天下为公tiān xià wéi gōng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②老有所终lǎo yǒu suǒ zhōng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③矜(鳏)寡孤独guān guǎ 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④物尽其用 wù jìn qí yōng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①孔子:大同; 拓展练习:请你列举“大同”社会的思想历程。
  ②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陶渊明:世外桃源 ;
④“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⑤ 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孙中山 林觉民
⑥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⑦ 康有为:小康⑧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
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后 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温家宝 ⑨温家宝总理提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课件25张PPT。虽有佳肴 ——《礼记》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礼记解集》),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学习目标1、领会《礼记》的相关知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半旨zhǐ弗fú 重点词语
【1】虽:即使;
【2】佳:美好;
【3】肴:用鱼、肉做的菜。
【4】食:吃
【5】旨:味美
【6】至道:最好的道理
【7】 善:好处 【8】是故:因此,所以 。
【9】 困:不通,理解不了。
【10】反:反省。
【11】 自强:自我勉励。
【12】 长:促进
【13】其:表示推测语气
【14】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问题探究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巩固练习1、背诵《虽有佳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①《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②作者用类比的方手法引入要阐明的观点,然后展开逐层论证,最后引证结论。 2、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陈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文章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男有分,女有归”一句运用对偶句式,言简意丰,有很强的节奏感。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词义扩大。
②不独子其子
古义:子女;今义:儿子。词义缩小。
③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还,返回。词义转移。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货,泛指所有的财物;今义:货物,商品。词义缩小。
⑤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的事;偷东西的人;狡猾等。词义转移。
5、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用类比的手法,强调了人学习的重要性。
②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说明学习只是要在少年时期,等到年纪大了就晚了。古人以此警告人们,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学有所成。
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因为独自学习,不了解外部动向,所以成了“井底之蛙”。
④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再针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形容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容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阅读感悟 1、《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形式,它需要每个人都贡献出一份力量。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仅是将废纸拾进垃圾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将会带来巨大的风气转变。
2、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3、《虽有佳肴》启发我们应重视实践,学到的道理应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4、学完《虽有佳肴》,我明白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将努力以此指导我的人生。小结 人们不断地学习先人的知识,并总结出新的知识,才创造出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纪社会。只有学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只有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学习要注意积累。只要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中心思想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