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110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先进中国人探索复兴之路、求得民主解放的重要里程碑。在反对外来侵略、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最终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样,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的开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和价值观: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学交流方式:
分析法,讲授法、自读法与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以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鸦片战争:
1、历史背景:战争前中国与世界:清政府危机四伏。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蓬勃发展。
西方列强为了发展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实质上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合作探究:英国所采取的对华步骤。
(1)首先与中国展开正常的贸易往来:“敲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御,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没有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意图。
(2)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推门”。英国这样做的直接目是改变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
(3)英国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开始了禁烟运动,中英两国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英国借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砸门”。
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工业品有顽强的抵抗力,广大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对外来商品缺乏购买力和购买需求。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进犯: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妥协: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4)抵抗:在议和时,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在镇江,清军满族海龄率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牲牺。
(5)求和: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海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3、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结果: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定。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影响: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谓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而半封建是指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但民族资本主义正在产生发展。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战火再燃: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
(2)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4)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1)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2)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都谋求在中国的传教权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益最大是沙俄。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它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合作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手段一脉相承,都是列强凭借其船坚利炮进行武力征服,都发动了两次进攻。
④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
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
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④领土割占更多。
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引发了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观念、清朝政局等方面开始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