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5 10:52: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课文分四个部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过程,要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天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和直接原因;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来源、核心内容和目的;理论研究成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传教过程中形成的六个领导核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阶级首先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任务。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学交流方式: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激化, 因为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仅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农民阶级与列强侵略的正面冲突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还是清政府及地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
(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鸦片走私带来的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矛盾尖锐。
(3)直接原因: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2、准备:
(1)理论来源: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2)理论准备:创拜上帝教。
(3)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4)理论特点:将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5)根据地建立:冯云山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根据地。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等思想和反封建统治来号召农民起来斗争,它不同于基督教,是农民起义的工具,说明农民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能利用宗教达到目的。
3、兴起:1851年,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永安建制: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城,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称号: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人名: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同时规定西王以下受东王节制。由此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3)定都天京: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北上,6月攻占全州;9月猛攻长沙,不克;撤围后继续北上,水陆并进直取武汉三镇。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后,顺长江东下直趋南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城,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4、发展:
(1)北伐:为推翻清政府,1853年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北伐开始。
初期北伐军进展顺利,经安徽,进河南,渡黄河,转入山西。进至直隶地区。1853年10月北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静海,前锋抵达天津附近。清廷大为震动,急调精锐部队防堵北伐军。北伐军受阻以后退守连镇、冯官屯,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英勇牺牲,北伐失败。北伐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表现了太平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它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西征和天京突围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西征:为巩固天京大本营,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
西征军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安庆、武汉,控制长江中游,为天京树立起军事屏障。然后进兵湖南,平定两广,统一南部中国。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后进入湖南。在湖南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石达开率军增援,在湖口、九江与湘军主力激战,取得重大胜利,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3)东征: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1856年秦日纲率军东征。
首先进军扬州,摧垮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合,一举摧垮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被围的局面。至此,太平天国取得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9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1)目的:
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内容:???????????
①土地分配:“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②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③产品分配:“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④分配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3)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①进步性——革命性。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的结晶;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满足了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原则,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2、《资政新篇》:
这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①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
②经济: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厂,奖励技术发明。
③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④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3)评价:
①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空想性:《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葑约涸谙愀垩?敖哟サ降奈鞣轿幕?捌渌?私獾那榭鲂闯傻模??某鱿痔逑至耸贝?奶氐悖?床皇桥┟褚馐兜牟?铮?膊皇翘?教旃?锩?秸?牟?铮??茨芊从撑┟衿惹械耐恋匾?螅?┟衩挥惺凳┧?娜惹椋?虼怂?氖凳┤狈ο嘤Φ纳缁峄?『褪凳┨跫?<又?笔币恢贝τ谡秸?肪常?蚨?蹲收?缕?肺茨苷嬲?菩小?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变乱——由胜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尽管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却不能够居安思危,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享乐思想发展很快。随着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等级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这样,他们背离了当初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领导集团原有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破坏,个人私欲膨胀,最终演变成令人心痛的天京事变。
②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A、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
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事变的悲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B、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经过:
①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
②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
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
(3)影响:
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的艰难境地,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重建领导核心,暂时稳定了政权。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2、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3、后期防御战(1856——1861):
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1)解天京之围:
①再破江北大营: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
②三河镇大捷: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
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
③再破江南大营:1860年,洪仁?⒊掠癯伞⒗钚愠伞?
依洪仁?募撇撸?钚愠陕时?认?贾荩???洗笥?寰?直?仍??剩?鹚倩厥τ氤掠癯傻然愫希?狭?ゴ蚪?洗笥?4思莆?叭???啤敝?械摹拔?壕日浴敝?啤U庋??蕉ń?薄⒔?洗笥??螅??教旃?硕?拥凸戎凶叱觯?钟辛艘恍┓⒄埂5比唬?幼艿木质评纯矗??教旃?僖参薹ɑ氐教炀┍渎仪胺稍痉⒄沟氖逼诹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太平天国的形势更为严峻。此后,清朝统治集团也调整了内部关系,重用曾国藩,借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2)向东拓展,遭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攻击。
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杀。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从此,太平天国勇敢地挑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
(3)安庆保卫战:1861年。
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的时候,湘军再次包围安庆。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太平军未能击退湘军,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由于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不久,英勇就义。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军势、军威大损,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了。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失败原因:
①主观原因: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不可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因此革命也就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再有太平天国也没有彻底战胜封建思想的武器。天京事变的起因就是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另外,参加太平军的将士大都是农民,他们大多是迫于生计才参加革命,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B、战略上的失误。
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还是战略上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洪秀全给予这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唯一的思想武器是拜上帝教。拜上帝教改造了基督教,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思想,因而,这种宗教对于农民革命的发动虽然有积极作用,但它终究不是科学理论。由于宗教上的隔阂,太平天国不能联合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由此可见,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可能把革命斗争引向彻底胜利。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平天国内部存在许多弱点,可是它所面临的敌人除满族贵州、汉族地主这些封建反动的封建势力外,还有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遇到的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这些反动势力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他们对农民战争的敌视却是一致的。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
可见,太平大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5、时代特点:
(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2)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
(3)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4)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同其他国家人民反殖民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6、太平天国的意义和教训:
(1)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太平军占领清朝统治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与清政府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太平天国所到之处,地主官僚,望风而逃,黎民百姓,夹道欢迎。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除了担负起反封建的任务,农民还担负了反侵略的任务,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虽然不可能彻底完成,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想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2)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本课小结: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然而,这一时期的农民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战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巨大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