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5 10: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情分析: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交流方式:
精讲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达500多个,其中8次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样统治下去了,便推行“新政”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新政的内容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但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的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但是它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在“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清政府内部是矛盾不断。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清政府在“新政”中有“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的条款,为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由于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当时主要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这些思想的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条件。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同盟会:时间是1905年,地点是日本东京,成员组成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点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因为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最迫切的要求)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同盟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里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由于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使湖北防务空虚,于是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
2、爆发:
在革命发动之前,由于文件泄漏,清政府派兵镇压,造成革命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向清政府告捷,但是不到5个小时,起义在下层青年士兵的带动之下仓促爆发,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加上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一夜之间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城。这就是武昌起义,也叫“双十革命”。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选举了都督。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采用五色旗,并且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⑦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体现了革命性、民主性。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袁世凯势力强大,拥有北洋军,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全。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2)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舆论替袁世凯撑腰。
军事威胁——英美德日等国军舰使进长江,炫耀武力;俄日两国屯兵我国东北,集结待命。外交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而以袁世凯出来统一南北作为承认中华民国的条件。在财政上,他们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军费极度困难。
(3)革命营垒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
孙中山被迫妥协,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过程:
1912年2月,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灭亡,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打彻底的改变,革命果业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4、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二十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因其主观的不足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失败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