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日军的侵略罪行、抗战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对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本质及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抗日战争是在统战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教学交流方式:
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国内资源和市场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1927年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分三步称霸世界。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兵部掌权,广田弘毅任首相,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4)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侵华过程:
①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②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③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⑤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抗战开始。
⑥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⑦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3)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4、两个战场的抗战:
(1)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军,不发动人民群众的抗战路线。
②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③结果: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共产党:敌后战场。
①路线: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或全面抗战路线)。
②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合作探究: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共双方在战役或战斗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还是保持着战略配合关系。从 1944 年 4 月开始,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敌后战场展开了仍属游击性质的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在战略上的配合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2)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②抗战的坚决态度不同。国民党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反共现象增长;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和分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③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 200 万正规军,同时依赖美英援助;后者是中共领导和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经济上主要是自力更生。④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后者在日战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⑤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打得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条件下的运动战。⑥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主战场。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2)统一战线内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他们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
(3)没有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国共两党共同承认的政治纲领,加重了统一战线的不稳定性。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1月):杀害村民1200多人。
?3、“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研究,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3000人以上。
4、侵略手段:
(1)政治上:以华制华。
(2)经济上:以战养战。
(3)军事上:制造大屠杀。
(4)文化教育上:奴化教育。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2)目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3)影响: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使中共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合作探究:百团大战。
八路军从8月20日起,在华北敌后出动105个团,约20万兵力,在25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以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为目的的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
八路军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八路军展开攻坚战,端掉敌一系列据点。据有关资料记载,从8月20日到12月5日,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中,我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00余人,俘日伪军186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食品等;破坏铁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车站、隧道等260余处,使正太铁路停运月余;攻克日伪据点2993个,巩固和扩大了抗日军民占领区。
“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拖住了敌军进攻西北、西南的后腿,配合了正面战场上的友军作战,遏止了投降妥协的逆流,挽救了时局危机,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我国抗战史中最光辉的篇章。
2、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1)目的: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
(2)时间:1942年初到1945年初。
合作探究: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国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入缅抗击日军,使得驻缅英军免除了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并为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宝贵时间。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历时17个月,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获日军647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从日本角度分析: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从中国角度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华侨的支持等)。
(3)从国际角度分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如白求恩、科棣华等)。
本课小结:
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