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讲述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建国五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上三种制度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我国的民主建设也经历过挫折。“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确定了加强民主、健全法制的方针,社会主义民主又重新走上健全发展的轨道。我国宪法中规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今后的一项根本任务,民主法制建设开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国两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完成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它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是密切相联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率先得以成功运用。 “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与现实可能性的高度灵活性,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的经典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材分析:
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交流方式:
先学后教法、讨论法、启导法。
学法指导:
阅读法、讨论法、调查法。
教学过程: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合作探究: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①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②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
A、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B、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C、参政议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
合作探究:中共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1)历史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
(2)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的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5、中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合作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原因: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
(1)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