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的外交建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新中国的外交建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5 14: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引言分析:
1、本单元首先揭示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着本质的不同,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2、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外交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1)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2)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二是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三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第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23课 新中国的外交建树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
教学交流方式: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背景: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①有利形势: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新中国成立。
②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和包围。
(2)国内形势:
①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着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②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合作探究: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1)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认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3、国际关系特点:
形成了一个世界,两个阵营的格局,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4、内容: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
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进一步完善。
(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对中国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内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形势高涨。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4)“求同存异”方针:
①提出原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②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意义:
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课小结:
由于本节教材现实性较强,而且涉及到新旧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我建议也可采用情境设置、设题辩论、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辩论主题可设为:正方──弱国无外交;反方──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