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四部分内容——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 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3、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交流方式:
问题探究、自由讨论、分析讲述等。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教学过程: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说明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且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2、缓和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4)建交:1979年1月,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4、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政策是“一边倒”。
(2)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中国外交为“一大片”。
(3)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4)80年代后为不结盟。
5、外交启示:
(1)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2)制定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本课小结: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两国朝着灵活务实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促成了1979年两国的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这样更多的国家和中国成为了朋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