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整个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一课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课是它的延续。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两极格局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学情分析:
学生关注时事,有学习的兴趣,但对世界多极化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势认识缺乏认识。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重点与难点: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 难点:法德和解的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教学交流方式: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兼有情景教学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
问题探究方法、讨论方法、归纳比较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1、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二战前,英国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中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位置。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越发展,联系越密切。市场经济要求联合。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4)思想因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
中世纪基督教教理有结束分裂的思想。只有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欧洲才能持久和平。
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4月,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7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欧共体是欧洲若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3、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4、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过渡: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不断走向联合,欧洲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对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除了欧洲,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另外一股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民主改革,铲除了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3)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4)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还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形象。80年代,日本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日本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80年代,中曾根政府正式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希望团结起来联合反殖、反霸,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2、形成及发展:
(1)创始人: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2)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首要任务: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5)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影响:
(1)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3)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尽管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为期30年的条约在形式上依然存在。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我国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标志着我国同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合作探究: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本课小结: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天下,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联合,实力大增,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多极化趋势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