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 “上古文明”第1课内容,主要分两个子目“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讲述了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按照时间的发生先后的脉络进行安排,有一定的时序性与空间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掌握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所代表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金字塔所代表的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认识到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实质。
2.通过探究古埃及金字塔,认识到金字塔是法老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该国文明的象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金字塔。
【教学难点】
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吗?
学生回答后导入:这些成就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导入,并引入新知识,主要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做准备工作。
讲授新课:
一、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出示《两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两幅地图,读图说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学生讨论回答: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文化的发源,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的舞台。
(2)师:介绍两河流域的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两河文明,是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位于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3)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
教师总结并过渡:两河流域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向文明过渡。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界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还有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2.《汉谟拉比法典》
出示图片:《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教师出示法典图片并讲述法典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讲述: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形的石柱。石柱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一《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志的浮雕。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2)阅读教材内容及相关材料,找到下列信息。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古巴比伦王国是什么人建立的?第六代国王是谁?
生:大约公元前1894年,西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一阿摩利人以两河流域南部的巴比伦城为中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是汉谟拉比。
师:《汉谟拉比法典》是谁颁布的?简单介绍该法典。
生:《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3)出示法典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法典的实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出示材料:
材料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零零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零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由此也可以看出,汉谟拉比法典最重要的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设计意图】借助法典的内容及制定目的引导学生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目的。
(4)依据材料结合上述内容,讨论应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当时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古巴比伦王国时灌溉系统进一步发展,改善了扬水工具;耕犁有所改进;附设有播种漏斗;青铜工具普遍使用,手工业生产提高。制砖、缝纫、宝石匠、冶金、刻印工、皮革工、木匠、造船工和建筑工等,可见手工业的分工已经相当细。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国内外的商业贸易也有了发展。巴比伦、西帕尔等城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王室经济的商业代理人垄断着国内外的大宗贸易,经理国家税收,并进行高利贷活动和土地经营。此外,还有许多奴隶主私人经营商业。
材料二 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比如要有证据才能定罪,设置公民陪审团,所有案件要立案并记录,方便以后查看与审阅,等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谈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概括总结:一方面,《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刑法的残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平等精神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汉谟拉比法典》对后来西方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来说,《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贯。作为流传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为完备的一部法典,较为系统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
过渡:教师讲授“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古埃及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位置
(1)师:对比两河流域文明,说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
(2)师: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分析为什么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赐”?
生: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每年定期泛滥。它从上游带来的肥沃土壤,使古代埃及成为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的粮仓。
2.法老的统治
师:古埃及什么时候形成统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又是如何实行专制统治的?
生: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法老。作为专制君主,法老垄断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臣民把他们当作神来崇拜。为显示自己的威严及与天上神灵的密切联系,不少法老建造了金字塔。
3.金字塔
(1)师:请说出金字塔的用途,为什么称为“金字塔”?有何地位?
生: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因形似汉字“金”字而得名。它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师:多媒体出示几幅金字塔的图片,结合教材胡夫金字塔的介绍,合作探究: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造的,进而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学生讨论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手绘图纸或示意图,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答案。
教师总结:金字塔的建造,从古至今都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课。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多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造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索,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金字塔的影响
教师补充讲述:①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社会结构的象征。
②金字塔的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它的建筑技艺也十分高超,为世人所称叹。建塔石块的砌缝据说紧密得连一根头发都伸不进去。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也是世界称奇,塔内有阶梯、走廊、通风道和墓室,并且都装饰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
③这项工程的艰难和巨大,特别是胡夫金字塔不仅外观巍峨雄伟,而且设计精巧、结构复杂、工程坚固,在世界建筑史上,这样的“精工巧作”也是凤毛麟角,因此说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4)金字塔建造的意义
金字塔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象征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汉谟拉比法典》和金字塔两个方面给大家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文明发展状况,开启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探寻之旅。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又有哪些神秘之处等待我们去探寻呢?下节课继续揭秘。
板书设计: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2.《汉谟拉比法典》 1.地理位置 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2.法老的统治 3.金字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了解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与大河的关系。大量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构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介绍、互动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探究问题。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人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既培养协作学习的精神,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