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课件+音频(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课件+音频(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6 14:45:02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导入新课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学习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感受诗人的艺术形象;
4、背诵并默写全诗。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他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朗读节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重点字词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
③悠悠:渺远的样子。
④涕:眼泪。
翻译诗歌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分析诗句 前两句:抚今思昔,壮志难酬。
后两句:感慨时空,怆然涕下。
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阅读理解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小结 所见:时空的无限;
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主旨: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