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方法
1.结合图片与教学情境,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与乡村聚落景观差异。
2.通过对特色民居的资料搜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问题分析,懂得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与措施。
情感
目标
1.了解自然与聚落的关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资料搜集法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并找到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过程与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你们生活的家乡是怎样的?是城市还是乡村。接下来这两位同学要为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介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我们把人类的这些聚居地,称为聚落。
【板书: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池塘。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村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小红:我来自城市,城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学习一
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
【转折】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人们劳动的场所,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出示图片:农村、牧村、渔村、林村)结合图片请大家思考这些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出示图片:城市景观)
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小组合作】
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和生活经验,讨论完成下表。(2min)
学生展示:
乡村:房屋稀疏并且矮,道路较少质量较差,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较少,有农田果树和鱼塘。
城市:房屋高大而且密集,道路多而质量好,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较多,几乎没有农田果树和鱼塘。
学生举手回答:耕种、放牧、捕鱼、砍伐树木。
学生举手回答:银行、学校、医院、商场、工厂等地方上班。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
【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
(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
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
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 地区,而 、 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 状。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 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
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
1.西亚的房屋具有 、 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 ,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你还知道哪些特色民居?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
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
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举手回答:
1.河流中下游平原;高山、荒漠
2.团块、条带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西亚、东南亚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墙厚适应昼夜温差大,窗小适应风沙大。
2.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通风防潮,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
3.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分享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
蒙古包…
四合院…
学习三
保护文化遗产
【过渡】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出许多宝贵的聚落遗产。它们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1.著名的文化遗产。
许多著名聚落甚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示图片)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等等。你还知道或者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与大家分享。
【拓展】至2017年7月,共有5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并列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2处,世界自然遗产12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转折】但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一些聚落遗产逐渐减少或消失在“城市森立里”。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例如《丽江古城又遭警告!》
请大家阅读课本85-86页,小组合作讨论以丽江古城为例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合作探究】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说说自己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
长城…
三清山…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总结答案。
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
2.过渡开发,过渡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民族特色和生活习俗遭到破坏…
3.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刻乱画,不攀折花枝…
情感教育
向丽江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具有不可重复性,更凝聚了世界各地劳动人农民的智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有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呼吁大家都积极正当保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将保护世界遗产落实到行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文明出行!
查阅山东省内的文化遗产。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评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城市和乡村
B.工人和农民??
C.平原和高原??
D.气温和降水
2.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3.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4.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下列关于坐北朝南建房的好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防寒冷的北风??
B.可以防台风
C.阳台上可晒太阳? ???
D.让南风吹进屋内,夏天凉爽
5.下图所示地区是一大片未开发地区,有人想在那里开垦一片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建一栋房子,供自己长期居住。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建房的地方是( )
?
?
①?? B.②??
C.③?? D.④
6.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的聚落有( ?)
A. 塞纳河沿岸、平遥古城、澳门历史城
B. 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C. 威尼斯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
D.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
7.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聚落?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该拆除以美化环境
A 聚落的主要分为乡村与城市两种形态。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相对适宜人类的居住。
C 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运交通便利等条件优越,适宜聚落的发展,因而比较密集。
B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坐北朝南建房与台风没有关系。
C ?处位于水源丰富的平原地区,适于聚落的建立。
D
D 许多聚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应该尽量保留。
三、【板书设计】
四、【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