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 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教师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中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属于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
过渡:目前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大地是不动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这个问题同样也引起了科学家魏格纳的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科学家魏格纳》。
学生欣赏视频,并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
教师讲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周边是一片海洋,也就是太平洋;6500万年前左右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问:这个过程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过渡: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那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大陆漂移之证据:
小组合作讨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并展示。
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古生物的相似性
【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
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是?(??? )
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层? 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过海的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③④??? B.①② C.②④???????D.①③
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格纳认为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是大陆漂移的证据
B.魏格纳认为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C.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现在的相同
D.板块构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5.下图是有关大陆漂移说的一些证据。根据图回答问题。
?
?
(1)甲_______大陆,乙________洋,丙_______大陆。
?
请你据图写出大陆漂移说的一条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D 2.D 3.D 4.A
(1)南美???大西???非洲????
(2)非洲和南美洲都有海牛和鸵鸟。或: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掌握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但是并没涉及海洋,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以勒皮雄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构造学术的基本观点
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板书)
提问:(出示板块示意图)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你能结合地图告诉大家吗?
(学生上台指明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提问: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我们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
(学生看图举手回答,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这些板块吗?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教师出示空白图,学生举手抢答)。
转折: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板书)
过渡:板块的不同运动形式会使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动画展示: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山脉。例如,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板块的张烈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和张裂的后果)
转折: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板块内部稳定,板块边界活跃。(板书)
世界上的火山或者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目前世界上主要分为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请在课本图中圈出它们的位置。
(学生读图并画出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
世界上有许多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国家都会发生火山或者地震,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可怕的火山、地震,并思考这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火山和地震,并思考火山、地震带来的危害。)
视频看完了,小组内交流看法,说说火山、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及时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全球共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运动的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张裂会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易引发火山或地震。
4.预言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红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地中海面积将会扩大还是缩小,为什么?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张,甚至形成新的海洋。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不断缩小,甚至消失。
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将不断长高。
5.学以致用: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映秀镇发生强烈地震,震级为8.0级,请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哪些板块活动有关?
【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 ?)。
A. 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2.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海会缩小
B. 地中海会缩小
C. ①山脉会消失
D. ②山脉会消失
3.如图为某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板块边界处(??)。
A. 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B. 板块与板块的张裂运动
C.将会形成裂谷
D. 将会形成海洋
4.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A.海洋的边缘
B.高山、高原上
C.大洋的中央地带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5.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6.假如地中海将在几千万年之后消失,那么将连在一起的大洲是(?????)
A.亚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北美洲、南美洲 D.大洋洲、南美洲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图,回答问题: (1)喜马拉雅山山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是 .(3)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来推断,红海将会不断 (扩大或缩小).
答案解析:
1. 读图可知,A板块为亚欧板块,由亚洲和欧洲的大部分组成,其范围介于西太平洋海沟系以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大西洋中脊以东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广大地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B项,读图可以看出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的碰撞运动会导致地中海缩小。故B项正确。
A项,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的张裂运动会导致红海的扩大。故A项错误。
C项,①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间碰撞挤压褶皱隆起,山脉会不断上升。故C项错误。
D项,②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板块间碰撞挤压抬升山地,不会消失,而会继续上升。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A 4.D 5.C 6.B
7.(1)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2)印度洋板块 (3)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