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二课时)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2.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3.看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并说明工业分布与矿产分布的关系;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学习重点】
1.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2.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3.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二、五、三”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归纳、综合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思回顾
复习导入
多媒体导入:
观察大屏幕:回顾、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国家:
1_____ 2______3_____ 4_____5______6 ______
海洋:
A __ __ B _____C _____
半岛:D _________ __
河流:E ____ _______
山脉:F _____ ______
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衔接过度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后来没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现在印度的发展潜力仅次于中国,但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农业问题。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
点拨学生观察图片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 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点拨: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阅读P72-73教材,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3.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是什么?
4.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点拨:
1..回顾印度的三大地形区。
2.首先看清表示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图 例,再看它们的分布。
3.明确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降水量并会判读它们的范围,并举例说明。
4.出示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的表格
观察大屏幕:
1、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
(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
(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2、探究: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讨论回答:
学生1: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降水丰沛;
学生2: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占亚洲第一。
学生讨论归纳:
(1).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进口大量的粮食
(2.) “绿色革命”→不仅能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 水稻、小麦(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棉花、黄麻、茶叶
(4).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同桌合作,认真读图,
用铅笔在图中描绘水稻分布区和降水>1000㎜地区范围、小麦分布区和降水500—1000㎜地区范围,体会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的关系。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
据各小组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得结论:
水稻主要分布: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
小麦主要分布: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
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读图判读纬度位置和气候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气候。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师要做好分析方法的引导和总结提升工作。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手中的资料进行解读探
衔接过度
前面我们了解了印度的农业发展成果,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印度的工业现状。在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不少成就。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图片:
点拨学生:阅读P73页相关内容,思考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的原因,并出示表格
点拨:工业中心分布与原料产地有什么关系?这样有何好处?
点拨:印度三分之一的人是文盲,但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声望超过哈弗、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之总和。
印度在教育上花费的资金占政府总开支的比例超过中国,但将大量经费投入高等教育,这使得同是改革开放,中国的制造业训练了2亿工人,印度的软件业只让不到200万人受益。贫富差异十分巨大。
认真阅读课本,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
论,完成表格。
比较工业部门
独立之前
独立之后
基础工业
高新技术
原因分析
观察大屏幕,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
麻纺工业
棉纺工业
软件产业
首都
分布中心
资源条件
总结:工业中心的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观察大屏幕,思考、交流、探究:
知识梳理
【当堂达标】
1.(目标1)古代印度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为 ( )
A、恒河流域 B、印度河流域 C、恒河、印度河流域 D、沿海平原
2.(目标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为 ( )
A、水稻 B、小麦 C、水稻和小麦 D、玉米
3.(目标2)有关印度20世纪60年代改善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印度实行“绿色革命”,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改善粮食的供应状况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扩大化肥的使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4.(目标3)印度的最大城市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 )
A、孟买 B、新德里 C、加尔各答 D、班加罗尔
5.(目标1)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中上游地区 B、恒河平原
C、德干高原西北部 D、恒河下游地区和半岛沿海平原
6. (目标3)印度的首都是 ( )
A、孟买 B、加尔各答 C、新德里 D、班加罗尔
7. (目标3)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
A、森林草原广阔 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煤铁资源丰富 D、甜菜、棉花、黄麻原料丰富
8. (目标2)印度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 ( )
A、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30°之间,多属于热带 B、人口众多
C、年降水量变化大 D、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9. (目标3)下列位于印度南部的新型工业城市是 ( )
A、孟买 B、新德里 C、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
10.(目标1、3)读“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填空。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邻国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
河流名称 E__________。地形区名称 F_________。
首都名称I_______。城市:K_______L_______M_______
海、湾、洋名称 H________;J_______; G________。
(2)印度半岛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高原,印度北部是_______山脉,中部是?????? 平原。
(3)印度人口增长_____,而且目前人口增长越来越_____。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位。本国标志性建筑是????? ?。
(4)印度以_______气候为主,降水量丰沛,但季节分配_______,??? 灾害频繁,______和_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该国粮食能够自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________(政策)?
(5)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_______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_______是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6)印度是世界第?? 软件大国,????? 被称为印度的“硅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主要有:1.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师重视了印度人文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引导推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地理知识,顺理成章的去记忆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图文配合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气候、地形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工业的布局与资源分布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教师重视引导,设计了较多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思考能力。
本课的不足:1.在课堂上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是较差,不能够通过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力争全面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关爱照顾最不会学习的学生。2.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用生活的知识来学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