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课题
牛郎织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探究提升的教学方法。逐步引领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感悟课文内容,组织评价人物、感受真善美,同时重视复述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语言积累。
学前准备
搜集有关的民间故事及图片。(学生)
预习课文和生字。(学生)
制作本课的教学PPT。(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民间故事。围绕民间故事师生谈话。
2.板书:牛郎织女。引读课题,简介作者——叶圣陶。
3.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问题。
1.结合搜集的民间故事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初步了解文章的作者。
3.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1.我的问题是。
①
②
③
二、初读感知(用时:26分钟)
1.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地读课文,要借助生字表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组织交流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难度和易出错的生词,并指名读和“开火车”读生词,及时正音。“拽、衰、趁、挣、扎”为翘舌音,“舔、趁”为前鼻音,“棚、挣、汹”为后鼻音。
(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嫂”“棚”“挣”“扎”“汹”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写时要把左右两部分写得紧凑一些。“衰”字中间一横不能少写。
(3)理解词语。
(4)指名读文,提出听读要求:认真听读,字音读得不准、添字、漏字、破句等问题,及时纠正。
3.提出默读课文要求: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如果有疑问提出来。
4.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编列各个层次的小标题。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一边读文,一边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
(1)正确读出本课生词。
嫂子 牛棚 衰老 趁机
挣扎 汹涌 拽住
(注意多音字“扎”在“挣扎”中读翘舌音。)
①小组合作识记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②在本子上每个生字写三个。(生字为:嫂、棚、衰、趁、挣、扎、汹。)方法是先描红书后第二题,再在本子上工整书写。
③小组内展评,谁书写得认真、美观。
学生自主交流词义。
学生读文并做到字音标准,语句通顺。
3.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7);第四部分(8~10);第五部分(11~12)]
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出五个层次的小标题。
(人牛情深、相识相恋、幸福生活、王母阻隔、鹊桥相会)
间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你想提醒注意读音的字有
你想提醒注意字形的字有
你理解了哪些词义?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衰老(suāi shuāi)
挣扎(zhēng zèng)
趁机(chèn chèng)
嫂子(shǎo sǎo)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溪水 ( )的眼睛
衰老的( ) 严厉的( )
( )的笑声 美满的( )
5.本文是一篇 ,讲述了
和 的爱情故事。
6.全文共( )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是:
三、了解人物(用时:6分钟)
1.提出小组探究的问题: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分别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
2.组织学生依据文中语句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1.小组内探究交流: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牛郎的哥嫂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畅谈感受,表达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7.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 )是( )的人。
( )是( )的人。
( )是( )的人。
四、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认真描红本课生字,并听写。
3.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1.说说本课收获。(知识方面、情感方面等)
2.明确作业,并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导入(用时:2分钟)
1.直入新课,引读课题。
2.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过渡: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真善美。
1.齐声读课题。
2.回顾思考后回答。
(1~2:人牛情深;3~5:相识相恋;6~7:幸福生活;8~10:王母阻隔;11~12:鹊桥相会。)
3.明确学习任务。
8.课文中的人物有
9.说说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读感悟(用时:3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人牛情深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探究: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和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深悟情感。
2.学习第二部分:相识相恋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2)引导学生读出牛郎的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以及织女的心地善良。
(3)启发学生想象:黄昏时湖边树林的静谧、和谐、优美的意境。
3.学习第三部分:幸福生活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写出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的方法来学习。
(3)知道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4)引导学生归纳前三部分的学习方法。
4.学习第四、五两部分:王母阻隔和鹊桥相会
(1)引导学生按照前三部分的方法自学后两部分。
出示探究的问题:王母娘娘是什么样的人?读了第四部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第五部分你还想到了什么传说?
检查自学情况。
拓展: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黄瓜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说话。启发学生想象说话的内容。
5.引导学生依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
6.设疑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内容的?
1.学习第一部分:人牛情深
(1)一边默读一边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的词句。
(2)结合画出的语句,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两个探究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牛郎孤苦的生活以及人牛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第二部分:相识相恋
(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要读出老牛对牛郎长者般的关心,织女的心底善良。
(3)依据“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几个姑娘正在嬉戏”“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等语句,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当时哪种静谧、和谐、优美的意境。
3.学习第三部分:幸福生活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要读出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满,也要特别读好老牛临终前说的话。
(4)归纳学习方法:带着问题读文、抓住重点词句独立思考探究、组内讨论交流、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4.学习第四、第五两部分:王母阻隔和鹊桥相会
(1)按照前三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四部分。重点抓住“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闯进”“狠狠一推”“拽着织女”“拔下”“一划”等词语,来感受王母娘娘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形象。
(2)交流自学收获。想象织女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景,以及牛郎心急如焚肩挑孩子追赶织女的画面。
(3)写一写:又逢七月七,我在黄瓜架下听到
。
5.先在小组内复述课文内容,然后选出代表在班内展示。
6.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写法。
10.根据第1自然段的描述用四个字概括牛郎的生活是 。
11.读第2自然段,把体现牛郎对老牛照顾周到的句子用“ ”画出来;表现老牛和牛郎很亲密的句子用“ ”画出来。
12.第2自然段写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有什么作用?
13.读了第二部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
(2)
14.根据第5、6自然段填空。
织女嫁给牛郎是因为 ,
他们的生活用四个字概括是
,日子过得 。
15.写牛郎织女生活的美好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是
这是 写法。(以幸福美好衬托后文分离的痛苦,突出对王母娘娘权势的憎恨。)
1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织女( )美丽贤惠,
( )心灵手巧。
(2)填上( )富丽堂皇,
( )织女并不喜欢。
(3)织女( )挣扎,( )
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17.王母娘娘抓走了 ,牛郎带着 追赶,王母娘娘用 画出一条天河将他们隔开。从此,他们隔河相望,成了河两边的 和
,只能在每年农历 的夜晚,
在 相会。
18.小练笔:又逢七月七。
三、总结主题(用时:1分钟)
这个民间故事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颂了牛郎织女为追求幸福生活不不屈不挠的精神。相信文中的牛郎、织女勤劳善良,富有爱心的品格一定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和教师一起做课堂小结。
同桌间交流课文主题。
全班交流学习《牛郎织女》的感受。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
。
四、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1.过渡:有一首诗只用了50个字,就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
2.出示《迢迢牵牛星》,领导阅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结合注释初读一遍《迢迢牵牛星》,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你还知道我国的民间故事有
、 、 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有的学生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充分初读了解课文后,让学生为各个自然段编列小标题。然后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品读相关语句,在此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之间的关系。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关系后,设计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促进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课上放手让学生来畅谈,把从文本中理解、评委、感悟还给学生。文中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故事情境,使教学由浅入深,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牛郎织女》教学片段
感悟“挺美满”(教学拓展点)
师:同学们,读了牛郎和织女相识相恋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说明织女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
师:亲爱的同学们,作为天上的神仙,织女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呢?
生:因为她被牛郎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
生:我觉得是牛郎的身世使织女十分感动,所以她决心嫁给牛郎。
师:她想从天上嫁到人间,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说,这代价会是什么?听听跟她一起下凡的姐妹们对她的劝导。我当织女,请你来劝劝我。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的人呀,你要是到了人间,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惩罚的呀。说不定还会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嫁到人间了。
师:我知道,天有天规,但我爱上牛郎了,怎么办呢?再听一位。
生:织女啊,如果被王母娘娘发现了,你会被打入天牢的。
师:我已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了。
生:织女啊,你现在看牛郎是很好,但是你能跟牛郎过上好日子吗?你在天上住惯了,他那么穷,你能习惯过穷日子吗?
师:牛郎的心眼儿好,再说,在天上每天织彩锦,这样重复、单调、乏味的日子,我过够了。看到牛郎——
生:看到牛郎我就喜欢他。
师:一句话,把你所有的感情放在句子中读。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这时怎样的决心哪!这样的决心又是让我们如此感动。从此——(学生接读)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师:停。我听到了,刚才你们谈到他们俩日子过得“挺”美满。在这个美满的前面,还有一个“挺”字,你怎么理解“挺美满”?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穷,不能像富人家那样过得非常富足,衣食不缺。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相亲相爱,没有干扰,无拘无束,活得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个“挺”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但是他们过得十分书信,很快乐。
师:追求爱情的他们,日子虽苦,心理却是甜的。让我们体会他们那美满的生活。
(播放视频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
师:好美满的生活,好美满的日子。就这样,三年过去,三年间夫妻相濡以沫,三年后有了一儿一女。儿女双全,夫妻恩爱,他们的生活挺——(学生接读)
生: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地祝福他们吧。再把这段读一读。从“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开始——
(生齐读)
赏析: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织女下定决心这一语言训练点,创设众仙女劝说的情景,不仅能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还能通过“劝说”来体会织女嫁到人间的决心,为后文体会“挺美满”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学片断中,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合理想象相结合;教师的导读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与教师的导学、学生的感悟相结合,使得教学中洋溢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课中尽情畅谈“决心”,动情朗读“挺美满”,感情在一次次师生交流中得到升华,认识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提升。
透过“暴跳如雷”看王母娘娘
师: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
生:暴跳如雷!
师:“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暴躁地跳着,声音像打雷。
生:我查过字典,它的意思是:跳着脚喊叫,形容大怒的样子。
师:能够联系有关电影画面或生活中的某些任务,想象出王母娘娘“暴跳如雷”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吗?
生:王母娘娘听到禀报,一跳三尺高。
生:她猛地一拍桌子,狠狠地摔碎了茶杯。
生:她本来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仙果,听到织女下嫁人间的消息,气儿不打一处来,将满桌的水果统统推到地上,并用脚使劲地踩着!
生:她脸色铁青,怒目圆睁,恨不得一口就把织女给吃了。
生:她一会儿咬牙切齿,一会儿嗷嗷直叫,完全忘记织女是她的外孙女儿,忘记了自己是王母娘娘。
生:她恶狠狠地吼道:“织女,我要严厉惩罚你!我要严厉惩罚你……”
师:透过这个“暴跳如雷”,你们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生:王母娘娘是个脾气暴躁的人。
生:她蛮不讲理,像个疯婆子。
生:她是个心胸狭窄、妒忌他人、令人憎恨的家伙!
生:她不念骨肉亲情,心肠歹毒,为人奸诈!
师:同学们,你们没有满足于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它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让它动起来,变成鲜活的画面,使人物的一举一动出现在眼前,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才叫真正读懂了课文,这就叫善于读书!现在,谁来朗读第8自然段?
(一名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暴跳如雷”一词,启发学生想象其丰富的意向,体会其蕴含的感情,学生则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心。显然,启迪丰富合理的想象,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引领他们善于读书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