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课题
安塞腰鼓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宏的散文诗,有着雄浑奔放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之后谈一谈观后感。激情热烈的表演场面吸引了学生,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听录音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它的气势,铿锵有力地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听完录音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初读,使学生知内容、明结构、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从美读中体味文章表现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理解语言中蕴含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最后以发现“安塞腰鼓的美”为主题的练笔,结束全篇的教学。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来领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实现整日感悟。
学前准备
搜集有关腰鼓的资料及图片。(学生)
预习课文。(学生)
制作本课的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播放黄土高原上“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2.谈观后感。
3.导入新课。
4.板书课题,引读课题。
1.认真看画面,听解说,了解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
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齐读课题,进入新课。
1.用四字词语概括观后的感受。
场面:
舞者:
心情:
二、初读感知(用时:25分钟)
1.提出初读要求:认真地听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2.谈观后感。
3.引导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难读和易出错的字词,并指名读和开火车读生词,及时正音。“骤”“锤”为翘舌音,“搏”“陌”为圆唇音,“粱”为后鼻音,“枣”是平舌音。
(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粱”“枣”“栗”是上下结构,写时要把上下两部分写得紧凑一些。“粱”下面是“米”,与“梁”区分开。“栗”下面是“木”,与“栗”区分开。“骤”“搏”“陌”是左右结构,写时要左窄右宽。
4.指名读文,提出听读要求:出现字音读的不准、添字、漏字、破句等问题,及时纠正。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提出疑问。
提示:按照“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学生按要求一边听读课文,一边画出生字,记忆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学习长句子的读法。
2.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语。
3.(1)正确读出本课生词。
高粱 骤雨 枣树 搏击 战栗
陌生 瞳仁 tóng 恬静 tián 蓦然 mò 戛然 jiá 磅礴 páng bó 亢奋 kàng
(2)①小组合作识记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②交流易错字形,找出形近字。
③练写生字,每个生字写三个。先描红书后第二题,再在本子上工整书写。
④小组内展评,谁书写得认真、美观。
学生练读课文,送字回文,做到字音标准,语句通顺。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层次划分。
(第1~4自然段:写鼓响前的静。第5~17自然段:写腰鼓表演时的闹。第18~20自然段:写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你想提醒注意读音的字有:
(2)你想提醒注意字形的字有: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3.比一比,组词。
栗( ) 粱( )博( )
粟( ) 梁( ) 搏( )
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妈妈把梨皮旋( )掉了,刻出一个好看的娃娃。
(2)弟弟的头顶上有两个旋( )儿。
5.写近义词。
颤抖——( )
写反义词。
困倦——( )
全文共( )个自然段,按照“静——闹——静”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1~4自然段,写
。
第5~17自然段,写
。
第18~20自然段,写
。
三、整体感悟(用时:7分钟)
1.提出小组探究的问题:这时一场什么样的安塞腰鼓?文章中的哪些美的语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2.组织交流画出的语句。
3.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语句。
1.小组探究交流:这时( )的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奇伟磅礴……)画出相关语句。
2.交流画出的语句,畅谈感受。
3.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语句。
8.课文从 、 、
三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
四、全课小节(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谈收获。
2.布置作业:学会本课生字。
3.熟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12~16自然段。
1.说说本课收获。(知识方面、情感方面等)
2.明确作业,并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导入(用时:2分钟)
1.直入新课,引读课题。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导入新课,揭示教学重点。
1.齐声读课题。
2.回顾思考后回答。
3.明确学习任务。
9.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从哪几方面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品读感悟(用时:30分钟)
1.导学: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而句子,用波浪画出来。
2.引读品悟四个反复句。
引读导悟第一个反复句。
课件出示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
导学: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尽情赞美安塞腰鼓呢?
组织交流以下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句子:
①“这腰鼓……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先引导学生读懂文字,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燥热”“飞溅”“亢奋”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过渡:这腰鼓何以充满如此神奇的魅力?
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后,集体交流自己的感受。随机探究点拨:“捶”字换成“击”“打”“敲”等字吗?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导学:这段话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导读:当你身临其境,欣赏着后生们“发狠”“忘情”“没命”的“狂舞”时,你一定会发出和作者一样的感叹,齐读6、7、8三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议第1~4自然段。导学:这四个自然段写谁?有什么特点?写他们什么情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联系第6~8自然段说说“茂腾腾”的意思。
领悟表达方法及其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指导点拨。
引读导悟第二个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导学:作者为什么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百十个”“隆隆”来想象鼓声的震天动地,声势浩大,催人奋进。
引读:听!百十个腰鼓响起来了——
引读导悟第三个反复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导学:黄土高原好在哪里?安塞腰鼓又好在哪里?自由读第12~14自然段。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好。
引读:是黄土高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叹——(好一个黄土高原!)这些后生们的腰鼓舞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所以作者说——(好一个安塞腰鼓!)
引读导悟第四个反复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指名朗读这句话,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2)导学:第15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与“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有什么联系?
(3)指名读第15自然段,全体学生接读第四个反复句。
3.引读导悟第17~20自然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7~20自然段。
(2)引导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第18~20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作用。
(3)体会“耳畔是一生渺远的鸡啼”的内涵。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第17自然段,再请三名女生分别朗读第18、19、20自然段。
4.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美。
(1)假如文中不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感觉如何。
(2)如果不写开头和结尾的“静”,效果将会怎样?
(3)去掉文中的四个反复句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并画出四个反复句。
朗读品悟四个反复句。
感悟第一个反复句。
学生齐读。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用横线在第1~8自然段中画出相关语句。
在教师的引读下,感悟重点语句。
①自由朗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说出“燥热”“飞溅”“亢奋”的含义。
有感情朗读这段话,突出三个重点词语。
②自由朗读句子后,在书的空白处写写读后的感受。
互相交流感受,在教师的点拨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捶”:逼真地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猛、之快,传神地表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给人以震撼。若将这个“捶”字换成“击”“打”“敲”等字,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③齐读出示的句子,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五个排比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表现了后生们“狂舞”时的“发狠”“忘情”“没命”。)
在教师的而引导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齐读,读出鼓声的激越豪迈。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腰鼓舞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自由读第1~4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联系语境说说“茂腾腾”的意思。并用“茂腾腾”说一段话。
是这回答。(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感悟第二个反复句。
齐读第二个反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思考回答问题,依据教师引导和文中描述详细那个鼓声的气势非凡,进而体会安塞腰鼓情感的火烈,震撼人心。
接着教师的引读齐读9、10、11自然段。
感悟第三个反复句。
齐读第三个反复句后,边读第12~14自然段,边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的语句。(黄土高原好在:第13自然段;安塞腰鼓好在:第12自然段。)
结合教师的引导和文中的语句理解“元气淋漓”“震撼”“烧灼”“威逼”几个词语的意思,体会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好。
在教师引读下再读第三个反复句。读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感悟第四个反复句。
读第四个反复句,并独立思考读懂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收获。(这句话点名了作者满怀激情的赞美安塞腰鼓,同时也点名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原因——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体会。
体会舞姿的优美精湛,巧妙绝伦。
3.理解感悟第17~20自然段。
(1)认真听读,感悟所写的内容——舞姿和鼓声的内涵,腰鼓停止后的寂静。
(2)自由谈谈听读后的额感受。
生动地写出了安塞腰鼓“戛”然而止后的寂静。写舞后的“静”,突出了舞时的“烈”。
交流:这句话采用以声写静,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腰鼓停止后的寂静,既呼应开头,首尾照应,又表明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与老师合作有感情朗读第17自然段,三名女生分别朗读后三个自然段。
4.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美。
(1)去掉带有这些修辞方法的而语句,读读其他部分,体会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好处。
(2)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后两个问题。
(3)这四个反复句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充分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用色笔画出文中多次直接赞美安塞腰鼓的语句,安塞腰鼓好在舞蹈场面的 ;好在鼓声力量的
;好在击鼓后生的 ;好在舞姿的 。
11.第一部分中“ ”一词写出了沸腾着的生命的热烈;“ ”一词写出了年轻人的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 ”告诉我们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骤雨一样,( );
旋风一样,( );
火花一样,( );
斗虎一样,( );
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13.第一部分主要是 描写,为后文热闹激昂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A.正面 B.侧面
C.静态 D.动态
读了“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5.课文第1~4自然段和第6~8自然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6.第6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 的场面。
17.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对打乱的四个角度的概括重新排列( )。
A.描写鼓声的巨大力量
B.描写变换的舞姿
C.描写火烈的舞蹈场面
D.描写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用“元气淋漓”“震撼”“烧灼”“威逼”这几个词语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19.第15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读第17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段中的三对反义词。
( )—( )
( )—( )
( )—( )
读了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
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21.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它”指的是
文中的“她”指的是
(2)你还想到哪些关于“静”的词语?至少写出四个:
22.四个反复句在同一篇文章中重复吗?如果不是,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三、总结主题(用时:3分钟)
1.提问: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赞美了黄土高原后生怎样的性格?
2.引导读后感受。
1.小组探究交流。(描写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粗犷、豪迈、开方的性格。)
2.自由交流。
23.课文描述了 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赞美了黄土高原人
、 、 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以“安塞腰鼓的美”为主题,进行练笔。
学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练笔;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激越的鼓声美。
击鼓的后生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上,努力营造出一个积极主动的集体思维氛围,推动每个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开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那生动、粗犷的表演长米娜,拉近了学生和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接着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增进学生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语言的精彩,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表现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教学片段
抓重点词感悟人物性格(教学重点)
师: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怎样的后生?
生:元气淋漓的!
师:这里的“元气淋漓”指的是——
生:(沉默)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没有“元气淋漓”这个词语。
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它的意思。
生:老师,我觉得“元气淋漓”可以理解为:浑身有劲,动作敏捷。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生:我从“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读出了:后生们跳舞时特别大气,特别痛快,特别尽兴,显示除了他们的豪放爽朗。
师:还有一些词句,也具体地表现了“元气淋漓”的意思,你能够找出来吗?
生:“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元气淋漓”可以指生命活跃、强盛。
生:“元气淋漓”也可以理解为能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其实,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也可以看出“元气淋漓”的意思:浑身是力量,满腔是热情,无所顾忌地使劲,不顾一切地狂舞。
师:这个词语同学们理解得很准确。“元气淋漓”这个词语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样看来,遇到不能理解的词语,要确切地体会出它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赏析:词语是构成橘子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本篇课文中的“元气淋漓”一词,平时少有人用,学生接触更不多,对它是比较陌生的。教者敏锐地意识到,抓住这个词语展开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感悟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而且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因为是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这样做不但收到了预期效果,而且教学思路清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读文而质疑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那么作者在课文中是用哪些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后,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然后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一会朗读给同学们听!(学生讨论,自由朗读)度数的时候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柑橘,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些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读得真好!这些都是描写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后——
生:气势的恢弘。
师:感受到的是——
生:激动!热烈!
师:读出这种激动、热烈!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师:好一个“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它敲打着鼓面,同样也巧记在你的心坎上,大家感受到的鼓声的力度,是一种情感的碰撞。强烈的鼓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管中,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朗读的时候,那种恢宏的气势,大开大合的场面我们应该表现出来!我们齐读感受一下!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了疑问?
生1: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
生2: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3:我不太理解文中的为何说呢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4: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
赏析:学贵生疑,循疑而进。教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及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知识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地发散和聚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