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6 10:1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就像一幅长篇画卷,在世界东方展开宽广的陆地,挺拔起高大的山脉,在郁郁高山之间、在潺潺流水之畔,承载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丽,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生活习性和传奇历程。
课题
内容简说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
16 草原
《草原》描写了作者一行人来到草原,看到了草原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深深陶醉其间。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更让作者感受到了草原另一种人文情怀。
17 麋鹿
《麋鹿》描写了生活在大丰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麋鹿“四不像”的外形,站立、跋涉、潜游、觅食、繁殖等独特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历时大半个世纪海外漂泊、回归故土的曲折而传奇的经历。
习作5
通过观察、请教别人和查阅资料等一系列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家乡的一种产品,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介绍出家乡产品的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练习5
“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一项关于“风”的综合训练,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介绍“风成偏形树”;二是在具体的句子中填入恰当的表示风力的词语;三是读“风速歌”,推测风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诵读与欣赏”安排了一首通过一片红叶表现秋之神韵的小诗。
“写好钢笔字”选自《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二自然段。意在培养学生行书的书写能力。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的能力。
“学写毛笔字”本次练习写左右结构、左右均等的字。例字是“林、颗”。
认识11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正确读写“锻铸、虐杀、摧毁”等词语,正确读记“深邃、凝滞”等词语,理解“虐杀、深邃、渲染、羞涩、跋涉”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让学生感悟生命力的强大,感受草原的美丽,体会民族情的深厚,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2~3课时
16.《草原》……………………………………………………………………… 2~3课时
17.《麋鹿》…………………………………………………………………… 2~3课时
习作5…………………………………………………………………………… 2课时
练习5……………………………………………………………………………… 3课时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
作为导学案设计我把“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确定为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确立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我抓住“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设情境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个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学前准备
搜集描写柳的古诗。(师生)
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体现柳树神奇的语句。(学生)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示课题,明确文章重点(用时:6分钟)
1.出示平原水边柳树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柳树的诗句。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结合影像资料介绍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
3.设疑引读,提出问题并讨论。
1.学生汇报交流。
(《咏柳》《凉州词》《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了解到。
青海高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形容青海高原的一些词语:广袤无垠、寸草不生、悲壮、苍凉……
3.学生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
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写两句描写柳树的诗句。


2.写几组描写青海高原的词语。


二、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用时:22分钟)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虐”“摧”“诵”“韧”的读音及书写。
3.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
4.组织小组学习,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分为几个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采用自由读的形式,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将自己认为难读的词语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理解词语“深邃、凝滞、苍凉、粗实、锻铸、虐杀、艰苦卓绝”等。
3.学生分段读文。
4.小组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给加点字选择读音。
伫立(zhù chù) 凝滞(zhì chì)
深邃(suì suí) 畏怯(qiè què)
虐杀(nüè nuè) 卓越(zhuō zhuó)
4.写出反义词。
广袤—( ) 神奇—( )
深邃—( ) 凝滞—( )
覆盖—( ) 苍凉—(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2.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5.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总结收获。
1.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小组交流。
2.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6.这节课我的学习收获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导入新课,感受高原环境(用时:3分钟)
1.导入新课。
2.提问:课文中用哪些词语描写了高原的环境?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回答。(悲壮、苍凉、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德尔云团)
7.写出描写高原环境的词语。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树特点(用时:27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阅读要求。
自由读文,画出描写柳树的一组反义词。
默读思考:读完课文第1自然段你有哪些疑问?(教师借此点拨本节课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理解词语: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学习第二部分。
引导思考: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组织讨论: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轻轻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柳树的?
引导理解“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3.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想象画面,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组织交流:从哪里感受到柳树的“神奇”?抓住每个自然段结尾的词语、句子体会柳树的精神品质和表达的情感。
理解“依然”的作用。
自主合作学习第一部分。
自由读文,画出描写柳树的一组反义词。
默读思考并汇报交流读完课文第1自然段产生的疑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为什么“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
理解词语:神奇、望而生畏、伫立,然后汇报交流。
2.探究学习第二部分。
(1)交流汇报: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悲壮和苍凉。
(2)小组探究交流“哦”了一声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之惊叹、兴奋不已。)然后朗读。
(3)小组讨论。学生联系前面的内容,与高原的苍茫形成强烈的对比,感受这棵高原柳树经历的不同寻常。
(4)①带着问题轻度课文,圈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②通过演示理解“大约有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结合上下文理解“苍郁”“深沉”的意思。
③朗读第5自然段。
合作探究:“巍巍然”“撑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柳树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习第三部分。
(1)学生交流。(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和经历。说明柳树生命力的顽强,通过猜测和想象丰富了柳树的品格。)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神奇”。
①一团团柳絮……保存了生命。
②长到这样粗……顽强的精神。
③朗读品味。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的作用。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常—
伫立—
9.轻声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株柳树生长在 。用“ ”
画出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写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


11.第4自然段中体现柳树独立的词语是 ,用“ ”画出体现风景壮观的句子。
12.阅读第5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色泽如( )
,长得( ),叶子绿得( ),从而突出这是一株( )的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粗实而坚硬 B.苍郁深沉
C.生铁铁锭 D.神奇
13.填空。
第6自然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第7自然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从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到柳树具有
的品格,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三、领悟写法,体味文章主旨(用时:10分钟)
1.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引导交流对“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读第9自然段,学生思考探究。
(1)作者赞美了柳树的哪些品格?
(2)“命运给予……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拓展:交流赞美生命力顽强和坚强不屈精神的诗句和名言。
自由读文,然后讨论交流。
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样?
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探究交流。
(1)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
(2)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以此来表现对待人生的态度。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3)齐读第9自然段。
3.补充阅读名人名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
14.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
A.因为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有特色。
B.为了通过写家乡灞河边的柳的柔美来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刚强和与众不同。
C.因为作者对家乡很有感情。
15.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时,能使学生对青海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增进了解,将是学生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突破口。
在学习本课时,我是一心想使学生在深入文本后,能将这株生命之柳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使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示,明白在恶劣的环境中,一定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
对比感悟,由物及人
师: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撑立,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1:在享受春风的吹拂和春雨的洗涤。
生2:在聆听人们对它的赞美。
师: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可是,它抱怨了吗?
生:没有。
师:它是怎么做的?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本段出现了两个数字“一”和“九十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柳树靠什么成就了这片树阴?
生1:靠的是顽强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生2:靠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
师: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生:不是的,是在写具有柳树品格的人。
师:站在这株柳树前,我想起了一个人——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站在这株柳树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站在这株柳树前,我不由想到一个人——海伦·凯勒,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能试着写一写吗?
赏析: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课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