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表格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 表格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6 10: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从古诗特点和小学生学习故事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课文所选古诗情感饱满深厚,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注重自主学习。本课诗歌语言比较易懂,可引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反复朗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
领导学生朗读背诵,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诗语言,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前准备
预习古诗生字和词语,熟读古诗,了解诗意。(学生)
搜集这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材料。(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用时:5分钟)
1.提问:背诵杜甫的《春望》。
2.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3.解题,引导理解题目。
1.学生背诵。
2.学生读诗题。
3.学生试着解释题目。
1.题目的意思是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随机点拨。注意“涕”的读音;“巫”与“坐”区别开。重点理解“剑外、蓟、闻、妻子、涕泪、漫”。
3.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4.播放朗读录音;组织学生齐读。
1.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
(1)利用字典、词典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
(3)熟读诗句。
2.学生汇报。
(1)学生读诗,正音。
(2)说出词语意思。
(3)说说诗意。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4.学生听读;学生齐读。
2.给下列汉字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弟 ( ) ( )
各 ( ) ( )
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A.听见 B.听见的事情,消息 C.用鼻子闻
初闻涕泪满衣裳。( )
真是天下奇闻。( )
我闻到了香味。( )
三、合作探究,感悟心情(用时:20分钟)
1.体会诗人的心情。
出示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中哪个词最能反映诗人当时的心情?
探究“喜欲狂”的表现。
(1)引导学生探究: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表现?
(2)教师巡视点拨。
(3)检查自学情况,随机指导点拨。
引导体会任务的外貌、动作、生态;理解“漫卷诗书,放歌、纵酒”;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提问:怎样理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导朗读全诗。
3.感悟“喜欲狂”的原因。
(1)引导思考: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听到“收蓟北”的喜讯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这种情感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2)点拨。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思考探究。
1.默读诗文,思考回答问题。
(表达了诗人极度欢喜的心情。“喜欲狂”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合作探究。
(1)自读自悟,勾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涕泪满衣裳”,这时听到喜讯后喜极而泣,反映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对于杜甫来说,这些是极为反常的举动,反映出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
讨论交流。(这时诗人狂喜后的畅想,想象诗人一家回家的路线,反映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
练习朗读,评议。
3.(1)学生自主探究。
(2)交流汇报。(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回到故乡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祖国从此重归统一,不再山河破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了。反映了杜甫内心深深的爱国情怀,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作者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抒发作者归心似箭的诗句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5.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初闻涕泪满衣裳。( )。
A.眼泪 B.鼻涕
(2)青春作伴好还乡。( )。
A.指青年时期 B.指春日景物
6.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妻子:
漫: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
纵酒: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用时:5分钟)
1.指导朗读。
2.指导背诵。
3.总结全诗。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
3.总结诗的主题。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
诗篇,描写了
,表达了

第二课时《示儿》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揭示课题。
2.解题。引导学生理解,相机给予点拨引导。
3.过渡:陆游临终前对儿子有什么嘱托呢?
学生根据预习试着解释试题。(“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子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示儿”的意思是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用时:10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诗文理解词义,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导学,教师相机点拨。
1.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示、元知、空、但、九州、王师、定、中原、无、乃、翁)
(3)说说诗意,提出疑问。
2.学生汇报交流。
9.选择正确的解释。
空:A.没有结果的 B.腾出来
C.什么也没有
死去元知万事空。( )
文章首行要空两格。( )
他今天空跑了一趟,什么事也没办成。( )
三、合作探究,感悟情感(用时:15分钟)
1.学习前两句。
(1)引导学生说诗意。
(2)探究诗情:诗人陆游悲的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习后两句。
(1)引导学生说诗意。
(2)探究诗情:诗人的遗愿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想象诗描写的情景,吟诵体会诗情。
1.自主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诗意。
(2)小组讨论。(悲的是祖国没有统一。表达了诗人悲伤的心情和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诗意。
(2)小组讨论。(遗愿是把收复中原,祖国统一的喜事告诉他。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3.(1)想象诗描写的情景。
(2)练习朗读背诵,深悟诗情。
10.《示儿》是 代诗人
的绝笔,诗中“
”是叮嘱儿子的。抒发了作者
情感。
11.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死去元知万事空。( )
A.本来 B.原来
(2)但悲不见九州同。( )
A.相同 B.统一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用时:5分钟)
1.指导朗读。
2.指导背诵。
3.总结全诗。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
3.总结诗的主题。
12.《示儿》是一首 诗篇,描写了 ,表达了 。
五.对比阅读,深化理解(用时:5分钟)
1.提问:这首古诗的主题是什么?分别是怎样表达的?有哪些异同点?
出示学生课堂活动卡(见“学生预习卡设计”)。
2.检查、总结。
1.学生先交流诗的主题和表达的方法,然后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相同点:主题相同,都是爱国诗篇;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的,《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
13.这首诗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 ”来表达的,《示儿》是通过“ ”来表达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比教学,读中感悟,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理解。朗读、想象、感悟、读写几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扩写练习,结合图画,具体形象地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古诗两首》教学片段
展开想象,悟诗境
师:同学们,你们读着充满悲伤的诗句,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陆游,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唯一……遗憾的事……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啊……你要关心……国家大事呀……”
生:我看到了两鬓斑白的陆游躺在床上,边呻吟边嘱咐儿子:“儿子呀,你千万记住了,当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一定要在家里祭祀祖先时,告诉你的父亲,好让我在九泉之下安心。”
生:我看到了年迈体衰的陆游,正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自己的诗作,口中念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我想到了陆游的儿子,他立在父亲的床边,满脸泪水,哽咽着说:“父亲,我记住了……你不要过度忧伤,要保重身体,你一定能看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
师:同学们想象得非常合理,场景描述生动形象,如在眼前。那么,从陆游写给儿子的绝笔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陆游的爱国精神太令人感动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也不是家事,而是国家的统一。
生:陆游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爱国诗人!
生:陆游忧国忧民的精神感人至深啊!
师:是啊,陆游的这首绝笔诗,正是他一生抱负的真实写照。他的爱国之情,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带着诗人的崇敬之情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诗歌最能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就是“诗境”。上面的教学片断,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感悟“诗境”,再现陆游临终前对儿子嘱托的一幕,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每秒的艺术情境,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拓展阅读,感悟“悲”(教学拓展点)
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大人也没有吃的可给。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传来凄凉的哭声……
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想到受尽了奴役的百姓。陆游的心情如何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1:悲伤。
生2:悲痛。
师:是啊,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二悲哀,还在为这些百姓的生活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想到了愁苦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铜须门,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愁苦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这些的陆游心情是怎样的?
生:当时的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这时的陆游很悲愤。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
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他们还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醉醺醺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
师:是啊,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真让人感到愤怒,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
师:面对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生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出悲愤吗?(读前两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生:(读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愤怒了吗?
生:(再读)
师: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赏析:以上教学片断是对诗中一个“悲”字的拓展,借用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因为这几首诗同属一个背景,一首描写望眼欲穿的沦陷百姓,一首则描写花天酒地的南宋权贵。用这两首诗做《示儿》的情感铺垫,再合适不过。这样有利于学生体察诗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