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论语》四则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记述了中国儒家学派宗师孔子及其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著名的儒学经典,在中华文明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认识《论语》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论语》的影响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 认识《论语》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
★《论语》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和不可逆转性
★《论语》的每一则就是对中国人思想的某一方面的一种总结和启示,从各个方面,评析中国人关于如何做人、做人应该干什么、做事应该怎么做。而其他的各种励志式的总结的言语或者说是感叹式的人生准则,给后世的影响是无穷大的!
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第一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第二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1.在孔子眼中: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核心。
2.孔子将“礼”区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层次。
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回复到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上,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的和谐。
3.孔子将“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非礼勿”的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揭示了道德或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 第三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篇》)政就是“正”,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什么叫正?什么叫邪?也很难讲。这就牵涉到人生的道德行为观念,以及社会的、历史的道德观念等等,都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而改变了观念的标准。以前的社会型态并不适于现在的社会型态,过去历史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可以适用于现在。所以怎样才算是正或邪,也是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而言。但无论如何,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譬如一个教育家、宗教家,以感化的教育,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一个范例。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完善。
曾子强调我们要做到三点—— “忠”、“信”、“习”,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儒家之“礼”的内涵 “礼”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器。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礼”具有社会政治规范(“立国以礼”)和行为道德规范(“立身以礼”)两方面内涵。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子曰:为国以礼;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礼是维系社会政治秩序以及人之内在精神秩序的纽带。和为贵 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约束的“礼”,其特性有二:其一是“别”。其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及血缘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选择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差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
其二是“和”。“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外在制度化的“礼”与内在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如果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一味讲原则而不知变通,便会使群体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无原则地处处求“和”,而没有“礼”的制度保障,则会使“和”失之于流泛。 “和”能带来合力与双赢,“和”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为贵,忍为高”、“与人为善”而“不与邻为壑”,“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信条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和平主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品质,他指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和:人人有饭吃;谐:人人有言论自由。)“和而不同” 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孔子思想中“仁”的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春秋时期“仁”已经是一个普遍运用的概念了,其意思指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和爱人、助人、孝敬父母等美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二声。”
儒、道、佛各家学派都曾对“仁”的内涵做出不同的解读,而孔子则第一个赋予“仁”以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仁”确立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将“仁”提升为最高的理想,使“仁”成为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 有学者将“仁”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即血缘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个人品性、理想境界:
1、血缘亲情之爱。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孔子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他认为“仁”之根本在于“亲”,“笃于亲”才能“兴于仁”。要做到“仁”,就要由近及远地从爱自己开始,爱父母,爱身边的亲人。因此,孔子怒斥宰予放弃三年之丧为“不仁”(《阳货》)。
2、仁者爱人。孔子的“仁”以血缘亲情为出发点,但却不止于此,还应当推己及人,把对父母子女的爱推广到一切人。于是,“仁”就由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一般关系的行为准则。所谓“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3、个人品性。孔子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于仁,时时处处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就可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行和性格。所以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者,其言也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可以“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4、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是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与“礼”的关系?
2找出《论语》忠孔子其他弟子“问仁”的文字,与“颜渊问仁”一章对照来读,看孔子的回答有何不同,并体会其哲学含义。
3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思想中仁与礼之关系 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成为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管理,才能成为太平盛世。
然而,面对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不得不思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 )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有何用,又从何谈起呢?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援仁入礼”,用“仁”的思想来解释礼,为“礼”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
孔子将“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转换成人心的内在要求;将“礼”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将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以仁为价值依据和内在本质,仁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
孔子继承了周公等前人把“礼”人文化的倾向,进一步将“礼”世俗化、伦理化,初步完成了礼学由天命鬼神向现实人生、由理想的彼岸世界向凡俗的此岸世界、由外在向内在的价值转换。仲弓问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问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吾日三省吾身”的理解“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中心为“忠”。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又不是封建社会,不用再提“忠”这个字了。我们来看看“忠”字的写法——“中”、“心”为“忠”。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或者只忠诚于一个领导,这些只是最浅层的表现;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也许今天,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问问自己的良心,不能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说大话的人很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最后能够真正做到呢?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的。
“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今天21世纪,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这些都是知识,我们能够轻易地从各个渠道获得知识,但是这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会有所长进吗?知识的学习,知识的获得,难道就像有些老师批评学生说的那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事。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记得反问自己,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在温习复习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不断进步。一个人“日三省乎己”,让生命的境界得到不断提升。能够做到这些,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THANKS!!!!!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