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中学初三语文双休日作业2018.10.24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为了理想,我们有过“为伊消得人”的痛苦,但经过一番拼搏,我们终会年有所收获,也就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处”的喜悦。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B.“新华字典”囊括两项吉尼斯纪录,是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C.3月27日起在央视亮相的溱潼会船节宣传片,融合溱湖、湿地、会船以及民俗等多种元素,充分展示千篙万桨闹溱湖的宏大与壮观。
D.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喧闹、不炒作的文化类节目能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每个中学生责无旁贷。
B.“读书节”活动圆满结束,但我校诵读经典的良好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C.游客们在沁人心脾的花香中感受着春天的美丽和岁月的静好。
D.母亲靠着自己在缝纫店里那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我们几个,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
(1)现在我所谓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 楼,望尽天涯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恒兀兀以穷年。
(4)青林翠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蒹葭》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以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而李煜的《相见欢》中:“”用比喻直接抒写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5.名著阅读。(5分)
(1)《格列佛游记》中,在利立浦特,格列佛表示:“我不愿意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格列佛做了一件什么事?
(2)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幅员并不大,他们有着奇特的风俗。国王在选拔官吏时,让人们在绳上跳舞,谁跳得高便可以当大官,国王被认为是全国跳得最高的人。
B.小人国有两个政党,一党穿的鞋跟高些,另一党的鞋跟低些,国王偏向高跟党,政府官员都是高跟党的人担任,皇太子则偏向低跟党,两党仇恨很深。
C.在大人国,国王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他对格列佛建议制造火药和枪炮来巩固国防大为反感,他认为发明这些杀人武器的人是“人类的公敌”。
D.格列佛第三次出游到了飞岛国,在“拉格多”数学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奇特:命题和证明都用头皮一样颜色的墨水写在一块饼干上,然后让学生空腹吞下饼干,以后三天什么都不准吃,待饼干消化后,命题走进脑子里。
E.在小人国,小人的数学才能无与伦比,皇帝以大力资助学术发展著称,在皇帝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的机械制造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7分)
在本学期的专题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九(1)班同学进行了下列活动。
【数九歌的探究】同学们对下面的《九九歌》进行了探究,发现这首“数九歌”流传范围很广,流传时间很长,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写出两点)。(2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景照的比较】正是三九寒天,小明的妈妈去海南岛旅游了,发了一张风景照到朋友圈中。而泰州刚下了一场大雪,小明的爸爸也发了一张泰州下雪的照片到朋友圈中,小明把这两张照片给同学们看了,同学们利用学过的气象物候知识对此进行了解释。(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告词的拟写】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东北不少的老人为了躲避极寒天气都纷纷到海南岛过冬,他们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候鸟式”老人,泰州地区也有这样的老人。假如一家海南旅游公司要到泰州进行这方面的宣介,请你为他们拟写一条广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宋朝欧阳修《奉使道中作①》,完成第7题。(7分)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注释】①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冬天,宋仁宗派欧阳修到契丹国去贺新君登位。
7.(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奉使道中作”总括全篇,下文用梦境、角声、行人、马蹄等意象加以照应。
B.前四句虚实结合,通过虚写梦中凄厉的角声、艰辛的行人,衬托出使的艰难。
C.行人“共怨角声早”,写出了行人匆忙起身,对角声惊梦和路途辛苦的不满。
D.“马蹄终日践冰霜”一句写马蹄整天踩踏着冰霜,表现出了塞外冬天的苦寒。
E.“还家乐”和“路正长”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愿旅途奔波劳苦的心情。
(2)诗人在前四句和后四句中表达的情感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刘氏善举》,完成8—11题。(16分)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竟年如是( ) ②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
③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 ④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乃悟前狼假寐(《狼》) 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中有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桌里乾坤》一文,完成12-14题。(16分)
①桌子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有着不同的材质、形状与名称。最早的桌子叫“俎”。以前,我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句中的“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切菜用的砧板,并没有去追溯它的起源。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俎最初是我们的祖先祭奠时放祭品的祭器,其原材料多为铁、铜等,形状为长条形,这就是桌子的雏形。因此,最早的桌子——“俎”,就显得特别神圣高贵。
②后来,出现了“案”,其形状和俎相似,长条形。相比桌子,它似乎更能代表一种高尚的情感。如形容一个人读书时进入忘我的境界,被书中的山光云影所激荡,就会“拍案叫绝”;当外界的纷繁万象入于目,成于思,动于心,我们忍不住想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伏案而书”,写出笔底波澜,纸上清风。闻一多先生的拍案而起,更拍出了他的一腔正气,大义凛然。
③当然,最早的“案”其实比较短小,也不是可以用来书写的书桌,而是相当于可以用来放碗的托盘。耳熟能详的“举案齐眉”,小小的案盘中,孟光举起的是对丈夫的一片柔情——否则,孟光举起与眉齐平的书桌,呈现在梁鸿面前,不是显得太可笑了吗?“举案齐眉”与闻一多的“拍案而起”在风格上可谓霄壤之别,一为正义之声,一为夫妻之礼,却又都统一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
④“几”与“案”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多把似案而小者称为“几”,如炕几、茶几、香几等。几起初也只用于祭祀等场合,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平民可用的。后来“几”成了长者、尊者所设的凭倚用具,一般放在身前或身侧,成为靠背的母型。到了现代,“几”就多指茶几了。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几乎成了喝茶人的专属。
⑤“八仙桌”的出现,使桌文化更添了些神秘的色彩。桌面厚实宽阔,桌脚稳固,整个一沉稳大气的儒者形象,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极其相称。端午、中秋、春节,坐在八仙桌旁,没时间唠嗑的家常,一下子冲出了心门。欢声笑语充满了屋子,浓浓情意弥漫了心田。
⑥麻将桌与电脑桌似乎是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前者使得快节奏的生活慢了下来,只要麻将瘾上来,再忙都要抽时间去摸几把。一坐在麻将桌旁,所有的压力都可以置之脑后。电脑桌则不然,它将我们拉上时代最前沿的列车。电脑里面,纷至沓来的信息、邮件、弹窗、网站以及文件等等,一应闯入我们的视野,让人应接不暇。麻将桌前,更多的是消耗;电脑桌前,更多的是创造。
⑦桌文化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盛,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出现了一些异化。大家低头玩手机的时间多了,围聚一桌话家常的时间少了;坐在餐厅华丽的餐桌旁,虚与委蛇的应酬时间多了,在家中餐桌前吃饭的时间少了;在麻将桌,酒吧或夜总会的小桌前挥霍光阴的时候多了,在书桌前与书本为友的时间少了。
⑧当然,时代带来的变化,我们要适应;但是,应变之中也别忘了要坚守的精神与情感。
12.本文按照顺序进行说明。由古至今桌子的名字不断演变:
俎→________→_________→八仙桌→麻将桌、电脑桌等。(6分)
13.(1)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利用文中相关内容为最早的桌子“俎”下定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全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坚守和传承沿袭至今的桌文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丁立梅的《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一文,完成15—18题。(21分)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5.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管理员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照应了开头和标题,收束全文。
C.本文极力描写阅览室管理员的表情严肃、说话语调冰冷,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真切。
D.文题中的“花”,不单纯指自然界的花,也指美好的事物、温暖的情感。
18 比较本文第⑦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6分)
[链接材料]我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川中学初三语文双休日作业2018.10.24
答案
1.憔悴 阑珊)2.B 3.B
5⑴格列佛拒绝了将邻国不来夫斯库变为行省的请求。
⑵C 、E
6.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2) 【数九歌的探究】①这首《九九歌》在内容上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每一个九的气候特点;②这首歌形式上押韵(“手”“走”“柳”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群众熟记。
【风景的比较】这是纬度的因素因为泰州的纬度比海南岛高,所以泰州冬天寒冷下雪,而海南岛阳光明媚、温暖宜人。【广告词的拟写】示例:温暖海南岛,严冬乐逍遥。
⑵1、依据楼盘所处区域的地理、人文特点取的名字。
2、引用了《诗经》中的名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富有文化内涵。
7.(1)BE(B应为实写;E是劝告人们不要贪念返乡梦境,而应该“早起”赶路。)
(2)前四句写诗人出使途中思念家乡而梦里还家,却被角声惊醒,只能匆忙起身,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角声惊梦和路途辛苦而产生的埋怨和伤感。后四句写路途艰难,未到目的地思家只能徒增伤感,劝告人们“早起”赶路,表达了不要贪念返乡梦境,争取早日完成使命的自我劝慰之情。(前后情感各1分,结合内容1分)
8.⑴ (4分)①整②就(或“往往,总是”)③赠送(送给)④怨恨,怨言⑵ C
9.刘氏/ 以己之衣/ 遗之
10.⑴乡里人都称赞(说)她善良(好)。(重点字:咸、称)
11.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参考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抚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终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她往往用一升一斗的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没有衣服穿的人,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刘氏就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宿舍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纷纷给他衣服,还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寡妇的情意呀。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母亲做好事的原因。
12.时间顺序(1分),“案”“几”
13.(1)不能去掉。“几乎”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几绝大部分是喝茶人的专属,但没有排除出现特殊情况的可能。如果去掉,显得太绝对,不符合事实,不能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俎”是最初我们祖先祭奠时放祭品的多以铁、铜等为原材料的长条形的祭器。
14.它代表了一种高尚的情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称。
15.从“个高,肤黑,表情严肃”“冷冷的语调”等可以看出他严肃、不苟言笑;从语言描写“慢点走,楼梯口黑”读出他关心别人;由收到没有落款的礼物,读出他是一个善解人意、默默关心别人、表情严肃但心灵美好的人。
16.(1)“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的心理。
(2)运用想象(联想)的手法,把《诗经》的内容和自己的读书感受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自己读《诗经》时的美妙感受。
17.C
18.写法上相同点:都用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本文是交代时间已晚,衬托我抄书时的愉悦心情,为下文管理员的关心和自己浸透于《诗经》作铺垫。
链接材料幻化出一个神奇的境界,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与现实中萧条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透露出“我”对未来“新的生活”的乐观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