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必修2同步精练精析:4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沪科版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必修2同步精练精析:4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沪科版必修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1-02-17 17: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素能综合检测】
1.(5分)某位同学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连接到低压交流电源上21世纪教育网
B.将连有重锤的纸带穿过限位孔,将纸带和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
C.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D.更换纸带,重复实验,根据记录处理数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操作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以确保打下第一个点时,纸带开始下落,故C项错误,应选C.
2.(5分)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测量的有( )
A.重物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物下落的高度[21世纪教育网
D.与重物下落高度对应的重物的瞬时速度
3.(5分)在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A.重物下落的实际高度大于测量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重物下落的实际高度小于测量值
C.重物实际末速度v大于gt(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时间)
D.重物实际末速度v小于gt
【解析】选D.由于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及空气阻力的作用,重物下落的加速度a小于重力加速度g,所以v( http: / / www.21cnjy.com )
5.(5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1)将下列主要的实验步骤,按照实验的合理顺序把步骤前的序号填在题后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
A.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B.将纸带固定在重物上,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C.取下纸带,在纸带上任选几点,测出它们与第一个点的距离,并算出重物在打下这几个点时的瞬时速度;
D.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E.查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算出打下各计数点时的动能和相应的减少的重力势能,比较它们是否相等;
F.把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2)动能值与相应重力势能的减少值相比,实际上哪个值应偏小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实验的合理顺序应该是:BADCFE
(2)由于重物和纸带都受阻力作用,即都要克服阻力做功,所以有机械能损失,即重物的动能值要小于相应重力势能的减少值.
答案:(1)BADCFE (2)动能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2010·岳阳高一检测)(6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选出一条纸带如图1所示,以O为起始点,A、B、C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接通50 Hz的交流电,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OA=11.13 cm、OB=17.75 cm、OC=25.9 cm.
这三个数据中不符合有效数字要求的是______,应该写成_________cm,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重锤的质量为m,根据以上数据,当振针打至B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________,这时它的动能增加了___________.(g取9.80 m/s2)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1)A、B、D
(2)底板要竖直 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 释放重锤,让它带着纸带一同下落
(3)所选的纸带最初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21世纪教育网
(4)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时的摩擦阻力 小于它所减少的重力势能 质量大一些的
(5)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重力加速度
8.(6分)某人设计了一个验证机械
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
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绳子下垂时
小球位于N点,在N点的正上方距离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等于小球半径Q处,放一锋利的刀片,
把绳子绷直拉到水平位置S后释放小球落到N处时,绳被割断,球继续落到桌面的P点,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当它们满足什么关系式时可验证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题目可知小球由S点至N点过程下落的高度等于绳长,过了N点后小球做平抛运动,解答本题可先由ΔEp=-mgL分析重力势能变化量,再结合平抛运动知识分析动能变化量ΔEk.通过两者的比较,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测量的数据:线长L,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h,水平位移s.小球从S到Q势能的变化ΔEp=-mgL由平抛运动规律,小球在Q点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