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程颢 程颐 朱 熹陆九渊 王守仁第4课 宋明理学思考: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魏晋以来却面临怎样的困境?佛教、道教兴盛并冲击、威胁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陷入危机。材料1: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侍佛,以皇帝之身四次舍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材料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文化上:(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材料3 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宋明理学研究》 思考:佛道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带来怎样的冲击?材料4 儒学是面向现世的,但它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中。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孟子和荀子在人性方面作了论证,但是不够充分。董仲舒涉及到了世界本原问题,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思考:传统儒学有哪些缺陷?理论上:只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抽象的哲学理论。
现实中:对当时动乱的社会问题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频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的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面对上述情况,儒学家们需要做出怎样的应对?巩固正统地位
维护纲常秩序
完善理论体系
重塑儒学权威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何谓三教 佛、道是充满迷信色彩的宗教,儒则是传统的礼教,佛、道与儒性质不同,但都有教化之意。故自南北朝以来,统称三教。《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西游记》里有哪些关于三教合一的痕迹??先声:唐朝——韩愈
(3)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强调“道统”(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掀起:北宋——“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理学创立的目的: 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译文: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文化上:(1)、(2)、(3)、 (4)北宋“重文轻武”,提供较为轻松的文化环境。2、经济上:材料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愿望不断地膨胀,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滑的现象。在婚姻方面,无论是官僚地主还是庶民百姓,均十分讲究财礼,以财论亲;当官者经商致富比比皆是,至于贪赃枉法致富者更不在少数,吏治腐败到了极点。思考: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消极的影响?3、政治上::宋朝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加强思想控制(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边疆危机)大理吐 蕃宋西夏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三冗问题后晋的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乎?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文化上:(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危机。(2)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
(尊儒——礼佛——崇道)(3)唐宋儒学复兴运动。
(4)北宋“重文轻武”,提供较为轻松的文化环境。原因?佛、道冲击?儒学自身缺陷?社会动荡2、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道德下滑、吏治腐败等问题。3、政治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
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
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
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
学”。宇宙自然思辨哲学理学伦理道德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儒(根本)二、【理学的含义】理学是儒家学者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确立的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目的 一是道家、道教的本原论,何为本原?通俗一点就是人、事、物的本相,本来面目。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朱熹的理学中,道就是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这一点上,理学继承了道家和道教,甚至朱熹所提的“太极”也是从道家思想上一脉相承的,什么是“太极”?在老子眼里,太极之前还有个无极,庄子提出太极就是最大的一,朱熹传承为“太极”就是“理”,是万物最开始的混沌之态,就是天理。所以,朱熹对道家思想是继承又发展了。
二、外来的佛教又有那些东西进入理学呢?简单的说就是“灭人欲”,朱熹创新为“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哪些思想?陆
九
渊王
阳明程颐朱
熹程颢南宋人(北宋人,兄弟俩)南宋人明朝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心学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心学集大成者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三、理学的两大流别:1、程朱理学:材料反映程朱理学怎样的哲学观?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哲学观:“理”是世界本原。“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实质: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1、程朱理学: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程朱理学认为用什么方法才能探究“理”?②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探究;物:客观事物;致:求取;知:知识,特指“理”。
通过探究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理”。 材料四: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1、程朱理学:?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实质: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纲常礼教。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朱子语类》
——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1、程朱理学:?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
?方法论:“格物致知”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何作用和影响?①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
②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历史地位和影响
地位: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被“官学化”。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1、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影响: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理学家把维护 专制统治 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为世界本原的理,建立起 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2、陆王心学陆
九
渊王
守
仁陆九渊 (1139-1192) 南宋著名哲
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
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
渊是“心学”的创始人。
王阳明 (1472-1529) 名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形成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是朱熹后的大儒。◆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 心学的出现,标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 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二、两大流别及代表人物: 王阳明一开始对格物致知深信不疑。有一次,王阳明在院中面对翠竹,想格出理来,可他穷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 反而大病一场。从此,他就开始怀疑程朱理学,并在流放贵州时“顿悟”。? 阳明与竹子材料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象山先生全集》?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哲学观:“心”万物本原,心即理也2、陆王心学阅读材料,概括陆九渊的主要思想陆九渊材料二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传习录》2、陆王心学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概括王阳明的主要思想王守仁?哲学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道德观:“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理学心学理学理学心学牛刀小试心学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四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陆九渊
材料五 五祖弘忍唤门人各作一偈,上座神秀写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闻此,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3、宋明理学的特点:?继承孔孟,吸收佛、道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政治教化和人身修养一致化。?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辩化 、世俗化。朱熹: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渊: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不为机声所慑。只要相信战斗机是不存在的,战斗机就不存在。敌人的战斗机来了……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龄、陆九渊)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支离太简继承儒学仁、礼思想;吸收佛、道思想;世界的本源是“理”。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 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宋明理学的影响: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四、宋明理学的影响:“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官方哲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 极 影 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④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1)宋明理学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和谐意识;忧患意识。
②崇尚道德;重义轻利。
③身体力行;自主自强。(2)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
②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
③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