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了返乡运动,印发了《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趋势促成了( )
A. 海峡两岸的“三通”
B. 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九二共识”的达成
2.中新网2009年8月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
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
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 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5.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由三大制度构成,其中作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 君主专制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
A.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等自治权
D. 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7.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B. 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8.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
①一国两制②港人治港③高度自治④社会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9.“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B. 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 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 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清除了党内的走资派
B. 破坏了民主和法制
C. 让群众全面夺取了政权
D. 推动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11.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部宪法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
A. 1997年 B. 1999年 C. 1982年 D. 1954年
12.日本现代学者福山在《历史之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指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如果对此要加以反驳,下列所举事例最恰当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3.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一届人大全面拨乱反正,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
B. 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 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1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④1982 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③ D. ①②
15.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
A. 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 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 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D. 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6.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确立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C. 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D. “一国两制”构想取得进展
17.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条件有( )
①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
②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③党和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统一的政策和策略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实现海峡两岸“三通”
C. 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
D. 开始国共第三次合作
1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
A. 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 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 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20.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设立了特区,与图中所示设立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
A. 社会制度 B. 文化传承 C. 经济模式 D. 生活方式
21.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起重要作用的一部法律文献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B. 《行政复议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 《民事诉讼法》
22.1991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一个政策文件声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材料表明“国统会”( )
A. 坚持“一个中国”
B. 反对“一国两制”
C. 赞同“九二共识”
D. 图谋“一中一台”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
A. 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24.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 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C. 它们都属于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制度
D. 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25.“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
A. 开国大典
B. “文革”结束
C. 改革开放
D. 香港回归
二、非选择题
26.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在何时,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8.识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__________行政区的区旗,图二是_________行政区的区旗。
(2)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分别遭到了_______和_______的侵占。
(3)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构想指导下,这两个地区分别于__________年和__________年回归祖国。
(4)图三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
(5)图三中两位握手的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邓小平提出党和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那些政治原则。
(3)结合材料三,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30.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著名改革家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 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说改革家是谁?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2009年海峡两岸才真正实现“三通”。材料中的“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献上一炷香”反映了台湾民众强烈要求回大陆探亲的愿望,这迫使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从而促成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2.【答案】C
【解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两岸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国共两党的交往不断增加,故①②③正确;“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祖国统一的主张,在台湾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为统一战线组织,排除A、D两项;1949年是民主政治初建时期,还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排除C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共同纲领》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指导方针,故B项正确;《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C项错误;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出现在中国古代和近代。B和D属于两项基本政治制度,而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形式,故本题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它强调一个中国,台湾可以实行原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但最早实践的是香港回归。但港澳地区不可能同台湾一样,可以保留军队、享有高度自治,故本题选C。
7.【答案】A
【解析】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所以答案选A。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而④社会主义不符合“一国两制”的含义,故选B。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提供的信息“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可判断政治协商制度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适应的,A项正确;B、C、D项说法虽正确,但未能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为“文化大革命”。材料反映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遭到了践踏,故B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1954年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能够最好地反驳材料学者“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的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全面拨乱反正”说法错误,排除A。B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D项错误,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3月15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C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效仿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排除①。新中国成立,就表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排除②。③是“文革”时期破环民主法治的表现,所以正确。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④。所以选C。
15.【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这说明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付诸实践。分析选项,D项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表述不准确;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16.【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是“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的前提条件,所以这是说明我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故选B;A错在了“开始”;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7.【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分别从人民的愿望、国力、正确的政策、交流的角度分析的,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
18.【答案】A
【解析】实现海峡两岸“三通”是在2015年以前,故排除B项;C、D两项与事实不符,排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大陆对台关系的底线,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前提,故选A项。
19.【答案】B
【解析】1949年以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对峙,这意味着国共两党的内战并没有结束,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因此对“相持局面”的结论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选B,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0.【答案】A
【解析】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设计了经济特区,这种“特”指的是经济上的“特”,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指的是行政上的“特”,他们两个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选择A项。
21.【答案】C
【解析】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其主要法律文献是指C项,A项中的城市组织法的颁布不符合基层的含义,B、D项不是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排除。
2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国统会”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D项,答案选A。材料没有体现一国两制,排除B项;材料的时间是1991年,还没有“九二共识”,故排除C项。
23.【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B符合题意。
24.【答案】B
【解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建立于建国初期,因此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的前提,但并没有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真正的民主,故选B。
2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喜迎回归举”及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领土的回归,所以D符合题意。而A仅仅是新中国的成立,B、C与领土回归无关。综上,本题选D。
26.【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第(1)问,雅典“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纯属本邦血统),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因此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第(2)问,第一小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第二小问“特点”,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
第(3)问,第一小问“变化”,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第二小问“背景”,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
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27.【答案】(1)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3)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地认识该制度是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与要求。本题设置比较浅显,属于简单题。
28.【答案】(1)澳门、香港。
(2)英国,葡萄牙。
(3)一国两制,1997,1999。
(4)“汪辜会谈”。
(5)汪道涵,辜振甫。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澳门区旗区徽上,有朵圣洁的白莲花。
(2)根据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可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强占澳门主权。
(3)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1999年12月21日澳门回归中国。(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汪辜会谈”。
(5)是指中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会谈。
(6)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9.【答案】(1)法自君出;法律难以制约皇权,皇权大于法律。(写出两点即可)
(2)宪法至上;中央集权;司法独立;联邦体制。(写出三点即可)
(3)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等信息,联系所学进行分析可得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特点是法自君出;法律难以制约皇权,皇权大于法律。
(2)从材料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体现宪法至上的原则、中央集权的原则;“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均不得违反本宪法”体现联邦体制;“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体现了司法独立原则。
(3)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30.【答案】(1)梭伦。“解负令”;按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地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1)改革家:由材料一中的“公元前594年”再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就可以确定改革家是指梭伦。措施:由材料一中的“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可知措施是“解负令”的颁布;由“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可知是指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2)三大政治制度:由材料二中的第一幅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可知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第二幅图“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第三幅图“西藏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就: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建设上的成就是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在法制方面的建设成就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