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8 21: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成作西域。
2、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3、张骞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4、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成为“丝绸之路”。
5、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
6、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7、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8、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作为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
9、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10、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1、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12、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到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是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提纲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范围:汉代人把今天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
2. 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
公元前119
目的
联络 夹击匈奴
访问 ,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
成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②为 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二、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 时期
2.人物:汉武帝、 、班超、甘英、班勇等;张骞功劳最大。
3.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保护商旅。
4.路线: 长安→ →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5.来往货物:
⑴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
⑵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 、 、石榴等传入中国
6.历史影响:
(1)对汉代:
① 是中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 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 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
(2)对今天:
①仍是 的一条重要通道;②在当今的 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用;③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 时期
2.路线:
①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②广东沿海港口→马来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最远)
3.意义:方便中国与 、 通商联系
四、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时期:
措施: (西汉汉宣帝)设置
意义:标志着西域(今 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期:
措施:①派 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 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梳理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背景: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王朝十分被动。
目的:联系大月氏[zhī]人夹击匈奴。
支持者:汉武帝。
出使者:张骞。
第一次出使时间:公元前138年。
结果:张骞把在西域各国所见,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出使时间:公元前119年。
结果:张骞走访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汉朝-西域: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汉朝: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国。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三、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作为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
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权利: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
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管理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到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是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同步习题:七上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含答案)
一、选择题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汉武帝
B.董仲舒
C.卫青
D.张骞
2.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3.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促进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人物是( )
A.蒙恬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4.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最早产自新疆的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 )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6.“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
A.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B.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统辖
C.密切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D.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7.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8、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
二.材料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选择题1-8:DCBBADCC
二、材料题:9.(1) 丝绸之路
(2) 起点长安,最远到达欧洲。
(3)西汉,张骞。
(4)丝绸之路上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