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空城计》是初一年(上)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节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第95回,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的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借此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看电视剧和阅读小说的形式,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较为熟悉,而且,小说的故事性较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本文,应大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⒉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⒊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⒋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PPT、MP3及视频片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城计》一文,出自《三国演义》的第95回。《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小说是我们上初一刚接触的文体,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结合单元说明,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演示幻灯片二)
【说明】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个粗浅的概念。同时,提示学生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如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激情导入《空城计》(演示幻灯片三)
《三国演义》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mp3(约3分钟).
【说明】欣赏电视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同时,引导学生看幻灯片《临江仙》的内容,体会歌词中那种慷慨激昂、悠远洒脱的情怀。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远古时代的那场战争,又使学生产生兴奋的学习心情。
四、请学生介绍本文的故事背景,教师予补充(出示幻灯片四)
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说明】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看《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孔明施空城计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
五、检查预习,解释划线的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五)
1、望西城蜂拥而来。( ) 2、尽皆失色。( )
3、焚香操琴。( ) 4、遂止住三军。( )
5、弃城而走。( ) 6、不能远遁。( )
7、笑容可掬。( ) 8、言讫( )
9、将旌旗尽皆隐匿。( ) 10、众官无不骇然。( )
【说明】《空城计》一文语言浅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为下面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字词的解释,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做好自学活动。
六、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指一名学生复述后,其余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并提供示例。(演示幻灯片六)
【说明】复述小说故事情节,教师要强调学生把小说的几个要点说出来,如主要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评议复述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七、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关键语句组合后再进行压缩提炼。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出示幻灯片七、八、九)
明确:
⒈开端(第1段) 先概括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 再提炼成“司马兵临西城”
⒉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⒊高潮(第3、4段) 如上,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⒋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前面复述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孔明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
八、围绕《空城计》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出示幻灯片十)
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摆空城计?
2、怎样施用空城计?
3、是否取得成功?
4、为什么取得成功?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教师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第4题明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说明】所设计的四小题,题与题之间环环相扣,能较好的揭示施行空城计的整个过程。前三小题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出答案。第四题难度稍大,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酌情肯定,以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九、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十一)
各学习小组合作把本文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说明】改编课本剧,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排练课本剧要一段时间,故课本剧的演出,可利用以后的时间,加以展示。
第二课时
教师概括上节课的内容,引入第二课时。
一、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那么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出示幻灯片十二)
1、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对于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能还比较茫然,故先教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二、联系课文看课件视频,试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三、十四)
看视频的时间大约9分钟,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问题。看完后,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说明】设计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1集孔明施行空城计的视频片段,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借助视频的声音、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两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看出他的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看出他的神机妙算。
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演示幻灯片十五)
2、通过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兵临西城时,魏军十五万,蜀军二千五百军,两军兵力悬殊,西城危如累卵。众官尽皆失色,衬出孔明的临危不惧;司马中计时,司马昭年轻气盛,衬出司马懿老谋深算、多疑自负。孔明释计时,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说明众官的愚见,衬托孔明的高见。(演示幻灯片十六)
3、从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笑”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笑容可掬——“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演示幻灯片十七)
4、人物形象归纳明确:(出示幻灯片十八、十九)
三、探究拓展
各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不要求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演示幻灯片二十)
【说明】所设计的三道探究题,能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求变思维,体会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㈠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他知道中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如,“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生讨论。不会用,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诸葛亮施用“空城计”,反而会弄巧成拙。诸葛亮会用其他计策对付司马昭。
㈡见课后练习四,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唱词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示幻灯片二十一)
示例:马谡纸上谈兵,被我夺走街亭,只是小胜。今我十五万精兵,杀到你西城。但见城门大开,街道打扫净,你又城上闲弹琴,莫非其中有诈。你平生谨慎,不曾弄险,里面必有埋伏又有兵,如我把城进,正中你的好计策。罢,罢,罢,我暂且引兵去。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二十二)
出奇不意,这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的思维方法。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二十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除“空城计”外,请你再叙述二个能体现其“智绝”特征的故事,字数各150字左右 。
【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这一智慧形象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学生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回顾:
《空城计》这篇课文在冀教版三年级中第一次出现,它有着许多吸引孩子的地方。在这节教学后我有着很多很多的遗憾一时让自己的情绪都无法释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我现在还没有想让自己追求教学的完美只希望能把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顺利的传授给他们,但仅仅这个标准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也没有做到。
在《空城计》的第二课时我是用空城计这个计策做为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并在第一课时里已经解决了关于空城计这一计策实施的背景,实施这一计策的风险性等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也得出了结论——空城计是当时最好的计策,其他计策均无法替代。本想用一种回忆复习的意图轻轻带过但在这里就出现了问题“有学生说他还有更好的方法”在这里绕来绕去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省略。
在开头的环节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这一环节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就会显的更简明更清晰一些。
前两个并不重要的环节就占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使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抛出时,其实已经没有了深刻挖掘的可能,给孩子的思考时间少孩子们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深刻,所以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仅仅停留在了聪明和诸葛亮的沉着冷静上,而当一个孩子提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时没有表示强烈的赞许,没有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当孩子们的认识总停留在一个平面时老师应该适当的加以提高抛给学生一些更高的认识起到教学相长的引导作用,而我在这里却完全忽视了,仍然让他们的认识停留在了自己的层面上。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不到位,使他没有在学习中起到很好的衬托。
在整节课中课堂的掌控出现了问题。这节课里我又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总沉浸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脱离了真实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