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时训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材料旨在说明(C )
A.《新青年》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 B.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C.李大钊希冀新青年勇担重任 D.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
2、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
是( C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下列城市中,见证了《新青年》杂志产生、发展的是( B )
①上海 ②北京 ③天津 ④广州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4.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B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5.在某校八年级(8)班的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下列小伟同学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D )
A.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你认为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D )
A.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 B.出国留学的青年
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 D.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
7.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是一位同学的列举结果,其中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挑选出来( C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李鸿章 D.胡适
8.孩子给父母写信的称呼,由“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变为“亲爱的爸爸妈妈”,得益于( B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孙中山的《讨袁檄文》
9.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C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聂耳
10.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D )
A.“自强”“求富” B.提倡实业救国
C.维新变法 D.提倡民主与科学
11.比较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A )
A.深化了民主与科学意识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12.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C)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非选择题
13.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
(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
(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革命之命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院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通过这段材料你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哪一方面的内容?
(2)有些史学家认为陈独秀的这些主张是胡适主张的进一步发展,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1)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2)同意,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则进一步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材料二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2)材料二中《新青年》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著名杂志?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
(1)陈独秀等新知识分子标举民主科学的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从而唤醒国家及人民。
(2)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