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R 五年级上册
国学大师季羡林
pénɡ
彭
xiá
侠
?ɡ
嗯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一百单八将】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偏科】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偏重某些学科
而忽视其他学科。
【贯通】(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彻地
了解。
听课文朗读,说说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课文的“大树”指谁?“小苗”指谁?
“大树”指的是 ,“小苗”指的是 。
季羡林
小学生苗苗
这是一篇 ,一问一答式。
访谈录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曾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是中国著名国学大师。
苗苗(1989—):全国十佳小记者。原名张苒,笔名张苗。著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又发表了《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
苗苗去采访季羡林爷爷,与季爷爷讨论了关于看闲书、偏科、学外语及积累古诗文的问题。
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自由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1.讨论看闲书的问题
2.谈学习偏科的问题
3.关于学外语的问题
4.积累古诗文的问题
关于看闲书的问题
自由读4-9自然段,说一说: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什么样的书是正课?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闲书”指《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
对于看闲书,季老提出了什么看法?
季老列举自己小时候读课外书的事例并引用文学家鲁迅的话“要把文章写得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表明自己对儿童看课外书的支持。
关于偏科的问题
快速阅读第11自然段,说一说:季羡林对21世纪的青年有什么要求?
21世纪的青年不能偏科,要做到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要做到“三贯通”。
关于学外语和背诵古诗文的问题
自由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季羡林对学外语的问题,提出了什么看法?
2.季羡林对背诵古诗文提出了什么建议?
“早学比晚学好”
“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你怎么理解“起码”“最起码”?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这是季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通读全文,说一说: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一共提出了哪些见解?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
要早学外语。
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回顾课文,从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季老和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季羡林:
苗苗:
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羡林充满着尊敬与崇拜。
想一想:课文中的“大树”和“小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表面上看“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
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才会成才的内容。
讨论看闲书
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
多读课外书
平易近人关爱少年
谈偏科
提倡“三贯通”
请教学外语
鼓励早学习
背诵古诗文
加大积累量
1.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2.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季羡林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