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回延安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30 07:24:36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贺敬之
走近作者
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时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创作背景
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延河》上。
《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写的。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本节押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
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用三个字的短语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
(1)回延安
(思念)
(2)忆延安
(感激)
(3)聚延安(欢喜)
(4)看延安(惊喜)
(5)赞延安(自豪)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1.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这些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2.“手把手教会了我”——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
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什么画面?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
表现方法
(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娃娃三代人,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夸张、比喻、排比的手法,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便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既突出了延安鲜明的地方色彩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的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进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8.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而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找出句子,进行品味。
比喻
拟人
排比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描写出团聚场面的
亲切热烈气氛。
夸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渲染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借代
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比喻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比兴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9.品味诗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迎过延河来。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的红旗啊
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枣园毛泽东旧居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