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10-31 09: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建立地球球体的空间概念和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难点: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颗行星,它和另外七颗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答案:围绕地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极点是什么?
答案: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点。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答案:一天,约24小时(每小时转15°)。
4.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
答案: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探究活动 地球的自转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昼夜更替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怎样区分晨线和昏线?
答案: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板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沫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早晨
正午
晚上
影长(厘米)








  本节我们认识了地球的一种运动形式——自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太阳的东升西落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认识了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间差异现象,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进行了科学的探索,使我们了解科学探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时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D )
                             
A.365天 B.30天 C.三个月 D.24小时
2.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C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变化 C.昼夜更替 D.昼夜现象
3.地球自转时( C )
A.以一年为周期 B.地轴的倾斜方向随季节而变化
C.总是自西向东转 D.西边总是比东边早见到太阳
4.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球( B )
A.是个球体 B.不透明且有自转运动
C.沿自东向西的方向运动 D.本身不发光
5.发表《天体运行论》并最早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C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哥白尼 D.布鲁诺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过程。
难点:二分二至的含义,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阅读教材第13.14页,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答案: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2.地球公转有什么特征?
答案: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3.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补画地轴、赤道、运动方向、太阳直射光线的位置、日期。
答案:略。
4.读教材P14图1.19“地球上的五带”,分析五带的特征。
答案: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分明。




探究活动 地球的公转
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总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1)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项目
假设性演示
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一年
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
直立
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

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

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

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
太阳始终
直射赤道
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2.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不一样长,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热量就越多,反之越少。
【精讲点拨】 图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到达北纬23.5°,最南可以到达南纬23.5°。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过渡: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3.为什么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门窗大多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门窗大多朝北呢?
答案: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从南面射过来;南回归线以南,太阳光从北面射过来。门窗朝向主要从采光的角度考虑。








  本节我们继续认识了地球的另外一种运动形式——公转。首先根据生活经验了解了公转的方向、周期等特征。然后借助多媒体和活动系统学习了地球公转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其中四季的变化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结合多媒体动画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地球的公转




1.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四季的变化 ②昼夜的交替 ③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 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⑦五带的形成
                             
A.①②③⑥ B.③④⑤⑦ C.②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⑦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造成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C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是一个球体
C.地球的公转 D.太阳的运动
3.太阳直射④时的日期是( B  )
A.3月21日前后 B.12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6月22日前后
  如图是地球公转到某位置和此时地球上昼夜状况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4~5题:
4.当地球公转到图示位置时,与我国哪个传统节日比较接近( C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春节 D.中秋节
5.此时,M地的状况是( D )
A.处于夏季 B.有太阳直射
C.昼长夜短 D.处于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