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3+2】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 3.3 分子热运动 比热容(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3+2】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 3.3 分子热运动 比热容(原卷+解析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0-31 14:03:59

文档简介

3.3 分子热运动 比热容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 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 做 ;(3)分子间存在着 和 。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的现象叫做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 。21·世纪*教育网
3.分子之间既有 又有 。当 被压缩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 ;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作用力 ,不易被压缩和拉伸,固体具有一定的 和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 ,彼此之间几乎没有 ,气体具有 性、容易被 。气体没有一定的 和 ;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 ,分子之间作用力比固体 ,分子没有固定 ,液体较难压缩,具有 性。液体有一定的 ,没有一定的 。www-2-1-cnjy-com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 。21*cnjy*com
二、内能
5.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与分子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 和分子间的相互 情况有关。一切物体都有 。【版权所有:21教育】
6.内能的单位是 ,符号是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 。
7.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和 。
8.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叫做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存在 ,一直持续到 为止。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 叫做热量。高温物体 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 热量,内能 。物体对外界做功,自身内能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21*cnjy*com
三、比热容
9.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与它的 和升高的温度的 之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 。
10.比热容反映物质自身 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 。
11.水的比热容较 。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快的时候,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 。生物体内的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自身的 ,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严重 。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要使它们上升同样的温度, 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 温度变化小。夏天,阳光照在海上,由于海水的 较大,海水的温度变化 ,海边的气温变化 。在沙漠,由于砂石的 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上升 ,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 。
12.温度变化时热量的计算:
吸收热量Q吸= ;
放出热量Q放= 。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例1 (2018?南通)“便利贴”的背面有粘性,可方便地贴在课本上,其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是运动的
【解析】“便利贴”的背面有粘性,可以减小分子之间的距离,使分子间作用力变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使“便利贴”方便地贴在课本上,利用的物理知识是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了解情况,需要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并掌握用物理语言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变式跟进1】(2018?柳州)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不一会儿,整杯水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能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数量巨大
C.分子一直在膨胀中
D.分子间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
考点二:内能
例2(2018?锦州)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解析】A、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A错误;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在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时,物质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故B错误;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晶体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它们都是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要重点记忆。
【变式跟进2】(2018?赤峰)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三:比热容
例3(2018?巴彦淖尔)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
干泥土
0.84×103

2.1×103

0.39×103
砂石
0.92×103

0.88×103
A.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C.同种物质状态改变,比热容不变
D.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解析】A、干泥土的比热容要小于湿泥土的比热容,在同等质量、同样吸热的情况下,干泥土的温度上升的快。故A错误;B、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所以内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故B错误;C、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由图可知,水的比热容和冰的比热容是不同的,故比热容的大小与状态有关。故C错误;D、已知c铜<c铝,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的热量多,所以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根据这个知识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比较物理量大小关系时,可用相关的公式进行分析。
【变式跟进3】(2018?福建)福建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海水与砂石相比具有较大的(  )
A.密度 B.内能 C.比热容 D.质量
一.选择题
1.(2018?郴州)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端午节粽子飘香,是扩散现象
B.盐放到热汤里,“化”得更快一些,说明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D.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2.(2018?常州)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3.(2018?梧州)实验时,老师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同学们能够闻到酒精的味道,此现象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2018?随州)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5.(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6.(2017?新疆)如图所示实验或实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滑滑梯臀部发热 B.搓手取暖 C.钻木取火 D.水蒸气将塞子冲出
7.(2018?贵港)关于温度、热量、热传递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8.(2016?随州)如图(a)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里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牛奶温度变化图象 B.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C.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大 D.牛奶温度变化比水慢
9.(2018?郴州)下列事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用气筒给自车打气时、气筒会发热 B.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变热
C.水壶中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D.流星与空气摩擦生热发光
10.(2018?大连)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铁锤锻打工件,工件受热 B.锯条锯木头,锯条变热
C.双手互相摩擦,双手变热 D.电水壶烧水,水变热
11.(2018?桂林)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12.(2018?长春)我国北方冬天取暖用的“暖气”,通常用水作为输运能量的介质,这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大 B.密度小 C.比热容大 D.比热容小
13.(2017?株洲)图为海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  )
A.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14.(2017?广州)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15.(2016?攀枝花)质量和初温度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分别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投入水中(c水>c铜,不计热损失)则(  )
A.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升高的温度和铜块降低的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降低的温度和铜块升高的温度相同
C.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增加的内能和铜块减少的内能相同
D.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减少的内能和铜块增加的内能相同
二.填空题
16.(2017?南京)“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_;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________nm。
17.(2018?常州)如图所示,用力将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底部的干棉花冒烟燃烧,压缩过程能量的转化方式是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
18.(2018?徐州)当严寒即将来临时,为了预防果实结冰,果农会用水喷洒果树。请你解释这种做法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8?哈尔滨)如图是“研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试管中水的质量为0.2kg,这些水由20℃升高到70℃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将________。【c水=4.2×103J/(kg?℃)】
三.实验探究题
20.(2017?宿迁)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空气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的,筒内的棉花由于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燃烧,棉花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的。
21.(2018?广州)如图一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线如图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一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____℃。
(2)甲液体第30s的内能________第35s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3)小明根据图二中0至30s图线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18?安徽模拟)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九千峰千岁银杏落叶归根 B.富厚堂荷花香远益清

C.紫云峰雾凇玉树琼枝 D.石鸡寨缤纷秋叶色彩斑斓
2.(2018?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纳米纸上互相靠的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
3.(2018?庐阳区二模)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在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和其原理相同的是(  )

A.滴在热水中的墨水使热水很快变色
B.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
C.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相互渗透
D.在浓硫酸铜溶液的上面,缓慢加些水,过一段时间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4.(2018?永定区校级模拟)闽西风景秀丽,下列描述中,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永定中山公园公园梅香扑鼻 B.永定茫荡洋草浪起伏
C.王寿山落叶缤纷 D.东华山小雨飘飘
5.(2018?龙岩一模)在闽西的乡村,家庭主妇们常常“腌制鸭蛋”,将食盐和黄土以适当比例混合加水和成泥状裹在鸭蛋表面,十天半个月后鸭蛋就变成咸的了,关于“腌制鸭蛋”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有蛋壳有裂缝的蛋才变咸
B.这种做法只能腌鸭蛋,不能腌鸡蛋
C.此实例可作为分子动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
D.黄土的目的是将蛋壳腐蚀,使壳变得十分薄
6.(2018?江干区模拟)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7.(2018?阳信县校级模拟)在下列常见的生活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写作业时手冷,用嘴向手上呵呵气
B.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
C.喝很热的茶时,先向水面上吹吹气
D.阳光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升高
8.(2018?武侯区模拟)下列热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A.用锯条锯木头,锯条发烫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会降低
C.擦划火柴,火柴头着火 D.电流通过导体,导体会发热
9.(2018?武侯区模拟)下列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
1.8×103
甘油
2.4×103
沙石
0.92×103
煤油
2.1×103

0.88×103
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地区大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质量相等的酒精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升高较大
10.(2018?怀柔区二模)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这主要是因为水的(  )
A.比热容较大 B.凝固点较低 C.沸点较高 D.质量较小
11.(2018?丰台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处于内陆地区的城市西宁和处于海边的城市三亚两地在5月18日的天气预报截图。请分析造成两地温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 B.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
C.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D.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
12.(2018?靖江市校级一模)如图甲、乙所示,相同容器中装了质量都为2kg的纯净水,用不同电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损失,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图象,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B.加热器1和加热器2的功率之比是3:2
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中水的末温比乙杯的高
D.加热1min时,甲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为8.4×103J
二.填空题
13.(2018?鞍山二模)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这是________现象,小明还看到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弥漫到空气中,小明认为是同样的物理现象,你认为对吗?________
14.(2018?广东一模)淮南牛肉汤味道就是香,新鲜的牛肉放在大锅中煮上几个小时,这是利用________能;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牛肉汤的香味,这属于________现象,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且分子的运动快慢和________有关。
15.(2018?邵阳模拟)大货车下长坡时,为避免刹车鼓因温度过高造成刹车失灵,常用水做冷却剂。在某次刹车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使质量为3kg,温度为25℃的水温度升高到65℃,则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c水=4.2×103J/(kg?℃)]
三.实验探究题
16.(2018?邹城市模拟)某同学用同一个加热装置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
(1)根据图象,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水比较多”“煤油比较多”或“一样多”);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
(2)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则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__。

17.(2018?广东模拟)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3 分子热运动 比热容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 分子 、 原子 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 不停地 做 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 引力 和 斥力 。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 的现象叫做 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c-n-j-y
3.分子之间既有 引力 又有 斥力 。当 固体 被压缩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 斥力 ;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 引力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作用力 大 ,不易被压缩和拉伸,固体具有一定的 体积 和 形状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 远 ,彼此之间几乎没有 作用力 ,气体具有 流动 性、容易被 压缩 。气体没有一定的 体积 和 形状 ;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 大 ,分子之间作用力比固体 小 ,分子没有固定 位置 ,液体较难压缩,具有 流动 性。液体有一定的 体积 ,没有一定的 形状 。【出处:21教育名师】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热运动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 越高 。
二、内能
5.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 动能 与分子 势能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 热运动 和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 情况有关。一切物体都有 内能 。
6.内能的单位是 焦耳 ,符号是 J 。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 焦耳 。
7.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做功 和 热传递 。
8.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叫做 热传递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存在 温度差 ,一直持续到 温度相同 为止。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 多少 叫做热量。高温物体 放出 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 吸收 热量,内能 增加 。物体对外界做功,自身内能 减少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增加 。
三、比热容
9.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热量 与它的 质量 和升高的温度的 乘积 之 比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 比热容 。
10.比热容反映物质自身 性质 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不同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的 相等 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 小 。
11.水的比热容较 大 。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快的时候,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 慢 。生物体内的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自身的 温度 ,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严重 损害 。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要使它们上升同样的温度, 水 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 水 温度变化小。夏天,阳光照在海上,由于海水的 比热容 较大,海水的温度变化 小 ,海边的气温变化 小 。在沙漠,由于砂石的 比热容 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上升 很多 ,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 很大 。
12.温度变化时热量的计算:
吸收热量Q吸= cmΔt =cm(t-t0) ;
放出热量Q放= cmΔt =cm(t0-t) 。
考点一:分子热运动
例1 (2018?南通)“便利贴”的背面有粘性,可方便地贴在课本上,其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
A.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间有斥力 C.分子间有空隙 D.分子是运动的
【解析】“便利贴”的背面有粘性,可以减小分子之间的距离,使分子间作用力变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使“便利贴”方便地贴在课本上,利用的物理知识是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了解情况,需要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并掌握用物理语言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变式跟进1】(2018?柳州)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不一会儿,整杯水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能说明(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数量巨大
C.分子一直在膨胀中
D.分子间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
【解析】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不一会儿,整杯水变成了红色,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需掌握: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考点二:内能
例2(2018?锦州)下列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小的物体
【解析】A、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A错误;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在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时,物质虽然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故B错误;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晶体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它们都是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要重点记忆。
【变式跟进2】(2018?赤峰)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冬天两手互相摩擦是克服摩擦做功使手感到暖和的;②压缩空气,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③给热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④小孩下滑,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判断,知道内能改变过程中发生的是能量的转化还是能量的转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考点三:比热容
例3(2018?巴彦淖尔)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
干泥土
0.84×103

2.1×103

0.39×103
砂石
0.92×103

0.88×103
A.阳光照射下,干泥土比湿泥土升温慢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
C.同种物质状态改变,比热容不变
D.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解析】A、干泥土的比热容要小于湿泥土的比热容,在同等质量、同样吸热的情况下,干泥土的温度上升的快。故A错误;B、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大,所以内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故B错误;C、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由图可知,水的比热容和冰的比热容是不同的,故比热容的大小与状态有关。故C错误;D、已知c铜<c铝,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根据Q=cm△t可知,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的热量多,所以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根据这个知识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比较物理量大小关系时,可用相关的公式进行分析。
【变式跟进3】(2018?福建)福建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而内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海水与砂石相比具有较大的(  )
A.密度 B.内能 C.比热容 D.质量
【解析】沿海地区水多;内陆地区水少、沙石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小。故选:C。
【答案】C。 【点评】关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水可做散热剂、冷却剂,用来解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别,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等等。
一.选择题
1.(2018?郴州)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端午节粽子飘香,是扩散现象
B.盐放到热汤里,“化”得更快一些,说明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D.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解析】A、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B、分子扩散约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所以盐放到热汤里,“化”得更快一些。故B正确;C、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之后,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水分子与酒精分子相互进入对方分子间的空隙,从而使总体积变小。故C正确;D、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同时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故D错误。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分子动理论的应用,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2018?常州)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解析】固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故C正确。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2018?梧州)实验时,老师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同学们能够闻到酒精的味道,此现象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析】打开酒精瓶的瓶塞,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所以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4.(2018?随州)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解析】A、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故A正确;B、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故B正确;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有相互的引力,故C错误;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了,“破镜不能重圆”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5.(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解析】A、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A正确;B、0℃的冰变成0℃的水,需要吸收热量,尽管质量和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错误;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D、热量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内能变化时,温度不一定改变;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的转化,热传递,是一道综合题。
6.(2017?新疆)如图所示实验或实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滑滑梯臀部发热 B.搓手取暖 C.钻木取火 D.水蒸气将塞子冲出
【解析】A、由滑梯上滑下,臀部会有灼热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BC、搓手取暖,钻木取火,都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C错误;D、水蒸气顶开软木塞,是利用水蒸气的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内能的利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主要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
7.(2018?贵港)关于温度、热量、热传递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解析】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所以0℃的冰块一定有内能(即内能一定不为零)。故A正确;B、物体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内能一定增加。故B正确;C、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所以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C错误;D、内能与温度、状态、质量等都有关系,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D正确。故选C。
【答案】C
【点评】(1)物体的内能变化,可能是热传递,也可能是做功造成的;但是热传递或做功有一者发生,物体的内能一定变化。(2)物体的内能变化,可能是物体的温度变化,可能是物体的状态变化;但是物体的温度变化或状态变化,有一者发生,物体的内能一定变化。(3)物体的做功和热传递、内能、温度变化和状态变化,三者之间很容易混淆,注意理解。
8.(2016?随州)如图(a)所示,把凉牛奶放在热水里加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牛奶温度变化图象 B.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
C.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大 D.牛奶温度变化比水慢
【解析】A、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最后热平衡时两者的温度相同;而该过程是对凉牛奶加热,因此牛奶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由图象可知,乙是牛奶温度变化的图象,故A错误;B、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最后热平衡时两者的温度相同。水和牛奶最后温度相同。故B正确; CD、由图可以看出,水从高温降低的最后温度时温度变化量,比牛奶从低温升高的最后温度时温度变化量对应的温度坐标轴上的长度小,即水的温度变化比牛奶小,牛奶温度变化比水快。故C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传递的条件、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9.(2018?郴州)下列事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用气筒给自车打气时、气筒会发热 B.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变热
C.水壶中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D.流星与空气摩擦生热发光
【解析】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活塞压缩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B、两手相互搓一搓,手心变热是摩擦生热,也就是做功的方式使内能增加,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C、烧水时蒸气把壶盖顶起,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故C正确;D、流星与空气摩擦,温度升高,发光发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注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主要是通过物体膨胀对外做功来实现的。
10.(2018?大连)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铁锤锻打工件,工件受热 B.锯条锯木头,锯条变热
C.双手互相摩擦,双手变热 D.电水壶烧水,水变热
【解析】A、铁锤锻打工件,对工件做功,使工件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故A不符合题意;B、用锯条锯木头,克服摩擦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故B不符合题意;C、双手互相摩擦,克服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电水壶烧水时,电热丝的温度较高,水温较低,发生热传递,使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判断,知道内能改变过程中发生的是能量的转化还是能量的转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2018?桂林)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解析】(1)用相同的燃气灶加热,相同时间内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故CD错误;(2)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食用油的比热容,根据Q=cm△t知,油的温度升高得快些,故A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解释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12.(2018?长春)我国北方冬天取暖用的“暖气”,通常用水作为输运能量的介质,这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大 B.密度小 C.比热容大 D.比热容小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取暖效果好,所以暖气装置中用水来供热。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了解。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13.(2017?株洲)图为海风形成的示意图,海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的(  )
A.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B.比热容较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C.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快,气温较高
D.比热容较大,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升温较慢,气温较低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容大,白天,太阳照射下海岸和海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上升慢;海岸吸热后,温度上升快,热空气上升,微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而夜晚,海岸和海水放出相同的热量,但水的比热容大,海水温度降低得少,海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风就从陆地吹向海上,形成陆风,故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涉及到海陆风的形成,是一道易错题。
14.(2017?广州)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吸收热量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比乙的大
C.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2000J的热量
D.甲、乙的温度都降低1℃,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由题意和图可知: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1℃,则甲吸收的热量多,乙丙吸热相同;A、乙丙吸热相同,升高温度相同,质量不同,根据Q=cm△t可知,比热容不同,故A错误;B、甲乙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甲吸热多,根据Q=cm△t可知,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故B正确;C、由图可知,甲的温度升高1℃,需吸收3000J的热量,故C错误;D、甲、乙的温度都升高和降低1℃,吸热和放热是相同的,故甲吸热或放热多,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由表中数据找出个物质比热容的关系,应用热量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5.(2016?攀枝花)质量和初温度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分别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铜块投入水中(c水>c铜,不计热损失)则(  )
A.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升高的温度和铜块降低的温度相同
B.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降低的温度和铜块升高的温度相同
C.水的温度升高,铜块的温度降低,且水增加的内能和铜块减少的内能相同
D.水的温度降低,铜块的温度升高,且水减少的内能和铜块增加的内能相同
【解析】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由Q=cm△t可知,比热容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小;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水升高的温度小,由于初温相同,所以水的末温低,末温不一样,铜的温度总体上是升高的,并没有降低。根据热传递的条件,所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铜块,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将铜块投入水中,热量由高温的铜传给低温的水。故铜块内能变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不计热损失,则水增加的内能和铜块减少的内能相同。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放热公式的掌握和应用,理解用好“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升高的少”是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6.(2017?南京)“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_;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________nm。
【解析】 “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因为1m=109nm。
所以10﹣10m=10﹣10×109nm=0.1nm。
【答案】做无规则运动;引力;0.1。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17.(2018?常州)如图所示,用力将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底部的干棉花冒烟燃烧,压缩过程能量的转化方式是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
【解析】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
【答案】机械;内。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8.(2018?徐州)当严寒即将来临时,为了预防果实结冰,果农会用水喷洒果树。请你解释这种做法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的比热容大,跟同质量的其他液体相比,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降低的温度小,可以减慢果实温度的降低,从而保护果实。
【答案】水的比热容大,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降低的温度小,可以减慢果实温度的降低,从而保护果实。
【点评】本题考查水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的应用,准确理解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2018?哈尔滨)如图是“研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试管中水的质量为0.2kg,这些水由20℃升高到70℃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将________。【c水=4.2×103J/(kg?℃)】
【解析】(1)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t=4.2×103J/(kg?℃)×0.2kg×(70℃﹣20℃)=4.2×104J;
(2)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温度计示数将不变。
【答案】4.2×104;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Q吸=cm△t的应用和水的沸腾特点,属于基础题目。
三.实验探究题
20.(2017?宿迁)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空气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的,筒内的棉花由于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燃烧,棉花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_方式改变的。
【解析】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法增大空气内能的;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棉花的内能的。
【答案】增加;做功;热传递。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1.(2018?广州)如图一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线如图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一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________℃。
(2)甲液体第30s的内能________第35s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3)小明根据图二中0至30s图线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58℃;(2)由图可知,物体从30s到35s时,一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变大,即甲液体第30s的内能小于第35s的内能;(3)由图可知,在0﹣60s内,甲乙变化图象是重合的,即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根据c=可知,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故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1)58;(2)小于;(3)正确;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根据c=可知,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实验,关键是利用好吸热公式Q吸=cm△t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选择题
1.(2018?安徽模拟)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九千峰千岁银杏落叶归根 B.富厚堂荷花香远益清

C.紫云峰雾凇玉树琼枝 D.石鸡寨缤纷秋叶色彩斑斓
【解析】A、九千峰千岁银杏落叶归根,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是肉眼能看得见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富厚堂荷花香远益清,是荷花的香味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C、紫云峰雾淞玉树琼花,“雾凇”是凝华形成的,是物态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石鸡寨缤纷秋叶色彩斑斓,秋叶色彩斑斓是植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结果,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了解物态变化的相关现象,难度不大。
2.(2018?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纳米纸上互相靠的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
【解析】A、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用一个新型的实际特例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分子动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不要受问题变化的影响。
3.(2018?庐阳区二模)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在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和其原理相同的是(  )

A.滴在热水中的墨水使热水很快变色
B.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撤去压力也不易分开
C.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相互渗透
D.在浓硫酸铜溶液的上面,缓慢加些水,过一段时间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解析】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A、将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色了,这是因为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B、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符合题意;C、铅版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D、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于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4.(2018?永定区校级模拟)闽西风景秀丽,下列描述中,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永定中山公园公园梅香扑鼻 B.永定茫荡洋草浪起伏
C.王寿山落叶缤纷 D.东华山小雨飘飘
【解析】A、永定中山公园公园梅香扑鼻,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题意;B、永定茫荡洋草浪起伏,草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王寿山落叶缤纷,落叶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东华山小雨飘飘,雨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点评】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它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把它与物质运动区别开来。
5.(2018?龙岩一模)在闽西的乡村,家庭主妇们常常“腌制鸭蛋”,将食盐和黄土以适当比例混合加水和成泥状裹在鸭蛋表面,十天半个月后鸭蛋就变成咸的了,关于“腌制鸭蛋”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只有蛋壳有裂缝的蛋才变咸
B.这种做法只能腌鸭蛋,不能腌鸡蛋
C.此实例可作为分子动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
D.黄土的目的是将蛋壳腐蚀,使壳变得十分薄
【解析】A、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不但适用于气体也适用于液体和固体。故蛋壳不裂缝也会变咸。故A不正确;B、此方法能腌制鸡蛋,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运动。故B不正确;C、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运动,题中盐鸭蛋的腌制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可发生扩散,可作为分子运动论的一个有力证据。故C正确;D、黄土的目的不是将蛋壳腐蚀,而是为了使盐分子和蛋壳充分接触。故D不正确。故选C。
6.(2018?江干区模拟)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B.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解析】AB、物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分子动能增大,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故A错误,B正确;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只有两种特殊情况:晶体熔化和液体的沸腾,它们都是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变要重点记忆。
7.(2018?阳信县校级模拟)在下列常见的生活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冬天写作业时手冷,用嘴向手上呵呵气 B.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
C.喝很热的茶时,先向水面上吹吹气 D.阳光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升高
【解析】A、对手哈气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B、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是压缩气体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B符合题意;C、喝茶时吹气是为了加快蒸发,而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故可以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D、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光的照射把热量转移给了水,使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此题是考查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辨别,是中考热点,属于易错题目。
8.(2018?武侯区模拟)下列热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
A.用锯条锯木头,锯条发烫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会降低
C.擦划火柴,火柴头着火 D.电流通过导体,导体会发热
【解析】A、用锯条锯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锯条发烫,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会降低,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故B符合题意;C、擦划火柴,火柴头着火,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成内能,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D、电流做功可以产生热量,使导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是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判断哪种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关键是看是能量的转化还是能量的转移,发生能量转化的是做功的方式,发生能量转移的是热传递的方式。
9.(2018?武侯区模拟)下列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4.2×103

2.1×103
酒精
2.4×103
蓖麻油
1.8×103
甘油
2.4×103
沙石
0.92×103
煤油
2.1×103

0.88×103
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地区大
C.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质量相等的酒精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升高较大
【解析】A、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与质量无关,100g水与50g水的比热容相同。故A错误;B、沿海地区,水多;内陆地区水少、沙石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小。故B错误;C、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故C错误;D、质量相等的酒精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煤油的比热容较小,由公式△t=知,煤油温度升高较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了比热的物理意义、热量的变形公式的应用,其中利用热量或其变形公式分析问题时一定要严谨,自觉应用控制变量法。
10.(2018?怀柔区二模)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这主要是因为水的(  )
A.比热容较大 B.凝固点较低 C.沸点较高 D.质量较小
【解析】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小,因此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生物体造成损害,故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及运用,属于基础题。
11.(2018?丰台区二模)如图所示,是处于内陆地区的城市西宁和处于海边的城市三亚两地在5月18日的天气预报截图。请分析造成两地温差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的比热容大 B.水的内能比泥土、砂石的内能大
C.水的密度比泥土、砂石的密度小 D.水的温度比泥土、砂石的温度低
【解析】三亚属于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西宁属于内陆地区,地表以砂石泥土为主,砂石泥土比热容较小。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泥土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幅度小,砂石泥土升温幅度大,所以三亚气温较低,西宁气温较高;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幅度小,砂石泥土降温幅度大,所以气温较高,西宁气温较低,因此内陆地区的西宁日温差比沿海地区的三亚日温差大。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形式。
12.(2018?靖江市校级一模)如图甲、乙所示,相同容器中装了质量都为2kg的纯净水,用不同电加热器加热,忽略散热损失,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图象,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相同时间,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B.加热器1和加热器2的功率之比是3:2
C.吸收相同的热量,甲杯中水的末温比乙杯的高
D.加热1min时,甲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为8.4×103J
【解析】A、实验中,用不同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内两加热器放出的热量不同,所以相同时间内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故A错误;B、由图丙可知,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甲的加热时间为2min,乙的加热时间为3min;两容器中水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均升高20℃),由Q吸=cm△t可知,两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由于忽略散热损失,所以两加热器放出的热量也相同,即Q1放=Q2放;则加热器1和加热器2的功率之比:P1:P2=:=t2:t1=3min:2min=3:2,故B正确。C、两杯水的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比热容不变,根据△t=可知,两杯水升高的温度应相同,故C错误。D、由图丙的甲图线可知,加热 2min 时,甲容器中水升高的温度:△t=40℃﹣20℃=20℃;由图象还可知,水的温度变化随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升高,所以,加热 1min 时,甲容器中水升高的温度:△t′=△t=×20℃=10℃;此时甲容器中的水吸收热量:Q吸=cm△t=4.2×103J/(kg?℃)×2kg×10℃=8.4×104J,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的灵活运用,本题需要注意是利用的不同加热器,则相同的时间产生的热量不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
二.填空题
13.(2018?鞍山二模)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这是________现象,小明还看到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弥漫到空气中,小明认为是同样的物理现象,你认为对吗?________
【解析】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我们能闻到煮粽子时发出的阵阵清香,这是扩散现象;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这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扩散;不对。
【点评】判断扩散现象是本题的关键,扩散现象的发生实质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法用眼睛观察的,只能通过一些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运动,如果我们看到的微小颗粒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尘土飞扬、树叶飞舞、纸片飞舞等等,都不属于扩散现象。
14.(2018?广东一模)淮南牛肉汤味道就是香,新鲜的牛肉放在大锅中煮上几个小时,这是利用________能;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牛肉汤的香味,这属于________现象,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且分子的运动快慢和________有关。
【解析】新鲜的牛肉放在大锅中煮上几个小时,这是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其内能;
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牛肉汤的香味,这属于扩散现象,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且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答案】内;扩散;温度。
【点评】分区分热传递与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中的不同,知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及相关现象。
15.(2018?邵阳模拟)大货车下长坡时,为避免刹车鼓因温度过高造成刹车失灵,常用水做冷却剂。在某次刹车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使质量为3kg,温度为25℃的水温度升高到65℃,则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J.[c水=4.2×103J/(kg?℃)]
【解析】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4.2×103J/(kg?℃)×3kg×(65℃﹣25℃)=5.04×105J。
【答案】5.04×105。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量的计算,属于基础性题目。
三.实验探究题
16.(2018?邹城市模拟)某同学用同一个加热装置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
(1)根据图象,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水比较多”“煤油比较多”或“一样多”);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
(2)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则煤油的比热容是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象,用同一个加热装置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时,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要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水的吸热能力强些。
(2)由图象可知,加热4分钟时,水的温度升高:4℃﹣2℃=2℃,而煤油的升高:6℃﹣2℃=4℃,根据c=,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与升高的温度成反比,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煤油的比热容是:×4.2×103J/(kg?℃)=2.1×103J/(kg?℃)。
【答案】(1)一样多;水;水;(2)2.1×103 J/(kg?℃)。
【点评】本题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考查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和比热容的求解。
17.(2018?广东模拟)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解析】(1)两铅块挤压后能吊住大钩码,不易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2)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原因是热水温度比冷水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看到热水变色比冷水变色快。
【答案】引力;温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是一道基础题。
同课章节目录